在HR領域,流傳著一種說法:「做HR這行,工作5年才算入門,10年才算資深,20年才能當人資長。」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條明確的職業路徑,但如果我們觀察身邊的HR同事,會發現許多令人困惑的現象。
有些HR工作了10年,卻仍然停留在最基礎的行政工作,每天處理勞健保、發薪、計算加班費、安排團建活動,職位與薪資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可能每天都很忙碌,但回顧過去10年,發現自己沒有在專業上真正成長,甚至對於HR的核心價值仍然模糊不清。
然而,與此同時,另一些HR僅僅工作3年,卻已經能夠主導公司的人才發展計畫,甚至成為企業HR顧問,薪資與影響力遠遠超越那些「老HR」。
傳統職涯觀的崩解:為什麼年資不能代表能力?
這種情況的逐漸出現,讓許多年輕的HR開始懷疑:「真的要熬10年,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人資嗎?」這種觀念現在看來似乎似乎越來越落伍,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如果從學習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大多數的HR不自覺的習慣於依賴年資累積,卻忽略了提升專業能力的真正關鍵:刻意練習。
如果你只是每天機械式的做著例行公事,那麼無論過多少年,你的成長曲線都是平坦的。但如果你能夠運用「刻意練習」的方法,那麼即便是短短3~5年,你的專業能力也能遠超一般HR。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刻意練習」比單純累積經驗更有效?以及,如何將這種方法應用在HR領域,讓自己快速進步?
刻意練習的本質:從「做事」到「提升標準」
在HR領域,許多人把「經驗」當作成長的標誌,但如果經驗只是重複過去的做法,那麼它的價值其實很有限,而且這種現象在許多行業都很常見,例如:
- 餐飲業的老廚師:工作十多年,仍然只會按照固定菜譜煮菜,從未嘗試改良口味或創新菜色。
- 會計行業的資深專員:每天處理報表與稅務申報,卻從未深入研究財務策略,導致專業能力停滯不前。
這樣的情境在HR領域同樣存在。我們來看看2個HR的對比:
- HR A:每天篩選履歷、安排面試、辦理入離職手續,工作內容從第一年到第五年都沒有太大變化。
- HR B:每次篩選履歷時,會試著分析候選人的發展潛力,測試不同的評估標準,甚至主動研究行為面試技巧,讓自己的判斷力不斷提升。
5年後,這兩個HR的差距會變得非常明顯。A的技能停滯不前,依然只能做最基礎的行政工作;而B則已經具備招聘策略的能力,甚至能參與高層會議,制定更精準的人才規劃。
那麼,「刻意練習」具體該如何執行?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5種讓HR能快速成長的刻意練習策略!
HR工作的5個「刻意練習」策略
1.讓每一項工作都帶有「成長挑戰」
HR的日常工作,包括招聘、薪酬管理、員工關係處理等,都是高度重複性的任務。如果你只是機械式的完成這些工作,成長速度會非常慢。因此,你需要在每一個工作環節中,主動設計成長挑戰,讓自己不斷進步。
舉個例子,當你在安排一場面試時,與其只是按照標準流程執行,你可以給自己一些挑戰:
- 這次我要提升我的行為面試技巧,試著讓候選人更自然的展現他的真實能力。
- 我想測試不同的提問方式,看看哪一種能讓我更準確的判斷這個人的潛力。
- 我希望能與用人主管合作更順利,讓面試決策更精準。
當你開始這樣做,你不再只是「處理面試」,而是「提升面試策略與判斷能力」。這樣的學習模式,會讓你的招聘能力在短時間內提升到專業水準。
然而,單純設定挑戰還不夠,因為沒有挑戰是輕而易舉的,這時候你需要學會如何應對「不舒服的學習過程」,這就引出了下一個關鍵策略。
2.刻意挑戰「不舒服的領域」,突破自我設限
許多HR之所以成長緩慢,是因為他們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工作,沒有刻意挑戰那些讓自己害怕、覺得困難的領域。但如果你真的想快速成長,你必須主動逼自己踏入那些「讓你不安」的領域。例如:
- 如果你不擅長數據分析,就刻意練習HR數據管理,學習如何用數據驅動決策。
- 如果你不喜歡公開講話,那就主動爭取內部培訓機會,挑戰自己進行公開簡報。
- 如果你不懂薪資結構,那就主動學習市場薪資分析,了解如何設計合理的薪酬架構。
這些挑戰的過程可能會讓你感到痛苦,但這正是你成長最快的時候。因為真正的成長,來自於面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困難。當我們開始接受這些不舒服的學習過程時,又該如何確保努力真的能帶來長期成效呢?用接下來的3個策略逐一說明。
3.允許短期低效,換取長期高效
刻意練習的另一個核心理念是,短期內可能會讓你效率變低,但長遠來看,會讓你變得更強。很多HR害怕學新技能,因為一開始可能會花費額外的時間,影響當下的工作效率。但如果你總是選擇最「省時」的方式,那麼你的技能永遠無法突破。
例如,剛開始學習HR數據分析時,你可能會覺得比傳統方式更麻煩,但當你熟練後,你能夠透過數據快速判斷問題,而不是憑直覺做決策。這種長期的效率提升,將讓你的專業價值倍增。
4.深度專研某一核心技能,讓自己成為專家
HR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招募、薪酬、績效管理到組織發展,每一個領域都需要專業知識。許多HR在職涯初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工作範疇,以建立基礎技能。
然而,當你累積了一定經驗之後,若繼續保持「什麼都學一點,但沒有專精」的狀態,那麼你的職業發展將會受到限制。
在這個時代,企業不缺「什麼都會一點」的HR,缺的是能在某個領域真正創造價值的專家型HR。所以,與其平均學習所有領域,不如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核心領域,進行深入的刻意練習。例如:
- 如果你對薪酬架構有興趣,就深入研究市場薪資趨勢,學習如何設計薪資制度,並試著優化公司現有的薪資策略。
- 如果你想成為HRBP(HR Business Partner,人力資源業務夥伴),那就學習業務知識,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提升你的策略思維能力。
- 如果你希望成為組織發展專家,就深入研究企業文化建設、人才發展計畫,並學習如何設計有效的培訓體系。
當你開始專注在某個領域的深度學習時,你的價值會迅速提升,並且在市場上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然而,許多人在專注學習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確保自己真的學到了對的東西?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時候,建立回饋機制就變得至關重要。
5.建立回饋機制,確保自己的學習方向正確
刻意練習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回饋系統。沒有回饋的練習,就像是蒙著眼睛走路,你可能走了很遠,卻發現方向錯了。很多HR在工作中學習,但因為缺乏回饋機制,導致成長速度變得極為緩慢。舉個例子:
- 你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如何寫更吸引人的職缺描述,但沒有人告訴你這樣的改變是否有效。
- 你努力提升面試技巧,但沒有透過錄影回放、主管評估,來確認自己的進步程度。
- 你嘗試導入新的人才發展計畫,但沒有定期檢視員工的回饋來調整策略。
如果你只是單純「做」,卻沒有獲得回饋,那麼你的學習可能是不完整的。所以,你需要建立以下幾種回饋方式:
(1)向主管或前輩請教
找一位資深HR,定期向他請教自己的表現,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例如,當你主持一場內部培訓後,可以請主管給你一些建議,看看哪些部分可以改進,哪些部分已經做得很好。
(2)利用數據分析自己的表現
如果你是負責招募,你可以追蹤自己篩選的候選人轉化率,例如:從履歷篩選到面試的通過率是多少?你篩選的候選人是否真的在公司內表現良好?過去3個月,你的招募成功率是否提升?數據是最真實的回饋機制,因為它不會騙你。
(3)與同行交流,學習其他HR的成功經驗
參加HR社群、論壇、讀書會,與同行交流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目前的專業水準,並學習其他HR的成功經驗。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很熟悉某個領域,但當你與更資深的人交流後,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
(4)建立自我反思習慣
每週或每月固定寫下自己的學習筆記,記錄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例如:這個月的招聘工作,我有哪些地方做得比上個月更好?這次的績效考核制度推動,有哪些地方可以優化?這次的內部培訓,員工的回饋是什麼?我下次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當你開始用這樣的方式記錄與檢視自己的成長,你會發現自己進步得比身邊的HR更快,因為你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而不是隨波逐流。
成為優秀的HR,不是靠年資,而是靠「刻意練習」。所以,從今天開始,不只是「做工作」,而是「挑戰更高的標準」;不只是「執行」,而是「學習如何做得更好」,你將會比那些只靠時間累積的人快10倍成長!
*本文獲「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考』」授權轉載,原文:年輕HR的專業進化論:如何透過「刻意練習」突破職場成長瓶頸?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