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也有這樣的經驗:卡關了很久的問題,與某位經驗豐富的高手聊聊之後,隨即豁然開朗、撥雲見日。一句有價值的回饋,往往勝過你自己摸索數年,因為它能幫你指引方向、避免彎路,甚至能幫你打通任督二脈,突破瓶頸。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有幸獲得指導與回饋。曾有位學員私下問我,她自認很認真努力,卻始終沒有得到來自同事或上司的回饋。看著別人得到更多關注與指導,讓她不禁揣想,自己是不是被忽略了?

其實,當你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回饋時,與其懷疑前輩是否偏心、主管是否選擇性的指導,不如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前輩或主管,你會願意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教導什麼樣的人上呢?

不想被放生?前輩更願意指導這種兩種人

根據我的觀察,多數前輩和主管更願意幫助這樣的人:

1.容易教的人

「容易教」包含2個層面:學習的程度和學習的態度。一個人的學習程度和悟性高低,的確與天賦有關,但大多數前輩或主管最看重的是學習態度。

即使一個人的資質並非頂尖,只要態度積極、願意接受指導,前輩和主管也會願意投入時間來教導他。

然而,如果你在接受指導時,總是表現出防備心、覺得對方在挑毛病,甚至每次都露出不耐煩的情緒,或者一聽到建議就馬上試圖辯解、為自己開脫,指導者自然會覺得教你的成本太高。

如果教你需要花更多時間、費更多神,久而久之,就可能會選擇把你「放生」,避免再浪費時間與精神。

2.值得教的人

前輩和主管通常會希望,教導的對象不僅能掌握所學,更能將這些經驗傳遞給更多人,讓整個團隊或公司共同成長。因為這相當於將他的經驗放大,讓更多人受益。

舉個例子,我有一位擔任高階主管的學員,他非常以自己的助理為榮:這位助理不僅反應迅速、學習能力強,還能夠整理筆記、圖表和流程,最終將這些知識整理成公司共用的SOP(標準操作流程)。

正因為如此,這位助理在公司中受到廣泛認可,大家都願意將自己的經驗毫不保留的分享給他。指導這樣的人不僅輕鬆,還能創造高效益,前輩們當然願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

不可諱言的,對公司來說,「值得」也包括忠誠度。如果你對公司的忠誠度不穩定,或者始終處於觀望的態度,那麼公司和前輩的資源自然也不會全然傾注到你身上。

如何成為可造之才?3個策略:先收再反思是關鍵

要如何成為前輩眼中容易教、值得教的人?以下3點建議供你參考:

1.不論同不同意,先收再說

面對對方直言回饋,有時難免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想要解釋或反駁,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請先保持冷靜,聆聽對方的建議。即使當下你不完全認同對方的意思,也請先記錄下來。

有時候對方開頭幾句話只是在鋪墊,若能耐心聆聽,真正寶貴的觀點往往能在後頭逐漸顯現。當局者迷是人之常情,若在當下難以接受回饋,不妨先收下、放一放,等事過境遷後再回過頭來反思。

或許你會發現,原本覺得如渾水砂礫般的回饋,經過時間沉澱過後,能淘洗出價值非凡的黃金。

2.主動對指導者表達感謝與回饋

當你學到新東西並取得進步時,請不要吝於向前輩表達你的感謝和回饋。這樣做,不僅能讓前輩感受到指導對你產生的實質影響,更能讓他們覺得:花時間幫助你是值得的,並想幫助你更進一步成功!

對很多資深專業人士來說,以自身經驗幫助後輩成長,正是他們工作上的成就感來源;你的進步,正是對他們專業和智慧的肯定。

3.不讓學習到你為止

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別人!當你能將所學傳遞給同事或後輩,並幫助他們成長,不僅能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能讓你在團隊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當你不只將學到的知識停留在自己身上,而將它變成可以分享、教導他人的資源時,你會發現,學習的過程變得更有意義,同時也會讓前輩看見。

教你,只要花一次力氣,就等於教全公司的人,還有什麼事比這更值得呢?

回饋能讓人突破瓶頸,是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回饋是我們在職場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能幫助我們突破瓶頸、少走彎路,不斷提升自我。

希望每一位朋友,無論現在處於什麼身分、什麼職位,都能遇到願意給你真心回饋的夥伴,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讓自己不斷成長、突破,邁向更高的成就!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