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打擾一下……」、「如果不方便也沒關係……」你在職場上總是習慣性道歉?

曾在Google和YouTube工作的前世界辯論冠軍、溝通專家Kate Mason博士發現,許多職場人士(尤其是女性)患上她所謂的「強加症候群(Imposing Syndrome)」總是擔心自己的要求會「強加」在別人身上,過度害怕打擾別人,結果習慣性貶低自己的成就。這些看似謙遜有禮的話術,實際上正在默默削弱你的專業地位。

在她的新書《Powerfully Likeable》中,梅森點出三句最常見的職場地雷。

「這只會耽誤你一分鐘」

你以為這是體貼對方時間,實際上設定了不切實際的預期。兩分鐘後,對方已經開始不耐煩:「不是說很快?」更糟的是,這暗示你要說的事不重要。

下次,不如改說「下週來安排一小時討論A、B、C事項」,立刻顯得專業且言之有物。

「如果您不方便也沒關係」

這句話常被用來「軟化」直接請求,但也等於在告訴對方:這件事優先順序很低。

梅森表示,通常你發出的詢問都是希望得到明確的答案,不會希望是像一場賭博,這種說法往往會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煩。應明確說明理由和時限:「希望今天下午前收到你的修改,因為明天要交最終版本。」

「我不是專家,但是……」

這句話將瞬間摧毀你的可信度。梅森說:「你不是因為跟副總裁有相同專業才被聘用,而是因為你有你自己專業。」

四種語言陷阱

梅森將這些弱化語言歸納為四類:「免責聲明者」習慣說「我可能錯了」來規避責任;「最小化者」用「順便」、「快一下」貶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意外破壞者」在表達完美清楚後仍問「這樣有道理嗎?」暗示自己可能不夠清楚;「連續淡化者」即使身為老闆也說「我只是團隊一員」,哈佛畢業卻只說「在波士頓讀書」。

這些模式背後是同一個心理:過度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結果讓自己顯得渺小。

學術研究也發現,這種經常使用「無力語言(powerless language)」的人被評為較不可信、較不能幹、較無說服力,他們在會議中的想法被給予較少重視,晉升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如何改變?

梅森的建議很直接:先覺察自己多常使用這些話,然後有意識地替換。職場溝通的黃金法則?停止自我貶低,擁抱你的獨特價值,不要為專業道歉。

類型 範例 為什麼削弱可信度
模糊詞 我想、大概、我猜… 傳達不確定性和缺乏信心
猶豫形式 呃…、嗯… 顯得準備不足、思緒不清
強化詞 絕對、真的 越強調反而顯得心虛,就像越說「我真的沒騙你」,反而越讓人懷疑。
疑問語調 「我們下週二開會?」(用問句語氣說事實) 把確定的事實說得像在徵求許可
過度禮貌 過度使用「請」、「不好意思」 顯得過分順從、缺乏權威
附加問句 對吧?、不是嗎? 尋求認可,顯示對自己觀點缺乏信心
免責聲明 別誤會、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 在陳述前就先道歉或辯解,削弱論點力道

[註]表格內容與分類經過整理簡化,資料來源:George Fox University Erickson et al. (197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資料來源:CNBCOprahdailyGeorge Fox University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