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問,AI在職場上到底有哪些應用?除了寫信、做簡報,AI是否能協助我們處理更複雜、更核心的思考型工作?答案是肯定的。而其中一個最有價值的應用,就是幫助我們解決最常見、卻最棘手的一個困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想像一個熟悉的場景:2小時的會議結束,白板上寫滿字,大家熱烈討論、各執己見,但最終卻沒有結論,也沒有共識,甚至冒出更多新問題。

問題解決了嗎?沒有。反而像一團打結的毛線,越想硬扯,越扯越亂。

多數時候,我們不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把時間花在「找答案」,卻忽略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問對問題」。

就像醫生開藥前必須先診斷病因,問題分析就是職場中最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診斷階段」。

那問題來了:該怎麼分析?該怎麼問?又該如何在資訊迷霧中,精準找到關鍵癥結?這時候,AI就是你最好的新夥伴。

AI讓你問更深、看更清

AI不是萬能的神,不會替你做人生決定,也不能保證答案百分之百正確。但從ChatGPT到Notion AI,我觀察到它們最強大、也最被低估的能力之一,是成為一位冷靜、客觀又不知疲倦的提問者。

一位經營電商的朋友就曾遇到棘手問題。他的客服信箱被客訴塞爆,團隊焦頭爛額。

他的直覺是「客服人手不夠,該增員了」。在準備投入成本招人之前,我建議他把整個情況交給AI聊聊。結果AI沒有直接給出解法,反而像一位資深顧問,連拋幾個關鍵問題:

  • 「客訴集中在哪一個購物流程?下單、付款,還是到貨?」
  • 「抱怨顧客是新客還是老客?」
  • 「問題集中在特定時間點嗎?像週末或促銷活動後?」
  • 「是否與物流或金流系統有關?」

這些問題如探照燈般,照亮了他思考的盲區。他順著線索一查,發現根本不是客服人力的問題,而是金流系統在特定時段不穩,導致訂單付款失敗,引爆客訴。

你看,AI的價值不在提供答案,而在於提出精準的提問,讓你看清真正該解決的問題。這才是最難、也最關鍵的一步。

「AI提問式分析法」3步驟破解問題迷霧

當你再次遇到像毛線球一樣複雜混亂的問題,先別急著開會。不妨試著跟AI一起,走過這3個分析步驟

1.描述情境,讓AI掌握全貌

把你的問題與背景,盡可能具體的告訴AI。

資訊越完整,AI就越能理解你的處境。例如:「我是一位專案經理,目前負責的A產品開發案連續兩個月進度延遲。團隊成員都很忙,但專案總是卡關。」

2.拆解問題,找出卡關熱點

請AI幫你把問題拆解成流程,逐步找出可能卡住的環節。
 

AI可能會說:「我們先把開發流程拆成:需求定義、產品設計、開發實作、內部測試、上線發布。你發現延誤最常發生在哪一段?」

3.追查根因,從現象看本質

鎖定問題區段後,繼續和AI深入探討根本原因。

例如:「測試為何總出問題?是測試案例不完整?還是需求定義不清?或部門溝通出了問題?」

AI不是代替你思考,而像是一位耐心的教練,引導你釐清資訊、建立邏輯,把模糊的感覺變成具體的結構。

找到病因之後,AI也能一起找解方

當你明確找出問題根源,下一步自然是「找解方」。但很多人常掉進「只想到一種解法」的陷阱。這時,AI就能幫你擴展視野、刺激思考。

舉例來說,針對「產品定位不清導致銷量下滑」這個問題,除了降價促銷,還有其他選項嗎?你可以這樣問AI:

  • 方案A(溝通面):製作短影音,感性傳達產品價值。
  • 方案B(市場面):轉換目標客群,主攻新手用戶。
  • 方案C(通路面):優化通路配置,強化直營體驗。
  • 方案D(測試面):透過AI模擬廣告文案,預測市場反應。

這些建議如同創意打樣,讓你在投入大量資源前,先做一輪策略預演。由AI提供選項,但最終做決策的,還是你。

AI時代,更需要「會問對問題」的人

與其說AI是答案機,我更認為它是能映照思緒的「對話鏡子」:你問什麼,它就映出什麼;你問得越準,它回得越深。

過去,我們靠經驗解題;現在,我們能靠AI升級思考品質與速度。它像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在關鍵時刻打燈提醒、標出路徑、避開陷阱。

AI不會取代你,但會放大那些願意深入思考、善於提問者的價值。學會用AI分析問題,不僅是AI職場應用的起點,更是策略能力的放大器。

現在,換你試試:想一個最近困擾你的問題,不論是專案卡關或生活抉擇,把情境丟進你熟悉的ChatGPT、Notion AI、Miro AI。不求完美答案,只求一場釐清背景、找到關鍵、激盪思維的過程。

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方式正在悄悄改變。這,或許才是AI時代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