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剛畢業的新鮮人妹妹,才2個禮拜就約到大醫院的拜訪,我還在被拒絕的輪迴裡原地打轉。那一刻我突然懷疑自己:放棄外派高薪,轉職進入陌生產業,是不是太衝動?我甚至開始上網搜尋「轉職不適應」、「外派回國找工作難」這類的關鍵字。

我沒放下過去的光環,也錯估了新環境

外派多年,我曾做到代理廠長,主導上百人的生產管理。但現在,對比身邊只有半年實習的新鮮人,我反而像個不會走路的老兵。

新鮮人學得快、敢嘗試、沒有心理包袱,而我卻因為背負著「應該馬上上手」的壓力,變得小心翼翼、不敢犯錯。

回頭想,我犯了一個錯:沒先放下過去的光環。

外派時我是大廠代表,供應商對我畢恭畢敬,客戶對公司信任有加,我可以理直氣壯的爭取條件。但到了新創,公司還沒什麼知名度,要從零建立信任。我卻還用過去的身份期待現在的待遇。這不只是環境的轉換,更是心態的落差。

最讓我焦慮的,是我來自推薦人引薦,有一種「不能丟臉」的壓力。也因此,我陷入一種奇怪的自我設限:「我已經有經驗,不能像新鮮人那樣問問題。」但其實,我才是最需要問問題的那個人。

產業不同、邏輯也不同,我開始重新學習

除了身份與期待落差,更深層的挑戰來自於產業本身的轉換。從製造業跨入AI與能源領域,我過去累積的技能,像是精實管理、生產排程、紡織供應鏈,幾乎無法直接套用。

原本以為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同理客戶的採購思維,卻發現現在的客戶是醫療單位、政府機構,決策流程與思考邏輯完全不同。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歸類成了「資歷多但貢獻少」的角色。

不過話說回來,這不代表我一無是處。我開始下班後用英文搜尋business development論壇,補充商務開發與銷售的基礎,也重新理解什麼叫做value proposition。我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有些優勢。

我報告邏輯清楚、問問題能切中要點,這是因為我過去常要向海外客戶簡報、要資源;我也更能理解大組織內部的採購流程與使用者壓力,這些在新創環境是少見的經驗。

重啟職涯的關鍵,是放下自以為是

但最關鍵的突破點,其實來自一段小插曲。有次我問妹妹是怎麼做到2週內約到大醫院拜訪,她反問我能不能讓她聽我打電話。

她一邊聽,一邊畫出簡報流程,模擬客戶可能拒絕的回應句,再一起演練如何接話,練習到第三週我就比較能問出好問題。我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太自以為是、太用過去的方式硬套新的挑戰。

外派回來的確不是立刻就能接上下一段職涯,有些經驗需要時間轉譯,也有些必須暫時放下,但這並不代表你價值歸零。反而是透過這段適應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與貢獻方式,才能真正開始第二段職涯旅程。

*本文獲「Bicky」授權轉載,原文:外派回台卻像新鮮人?我在轉職路上跌了一跤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