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從技職機械科起步,而後就讀輪機工程,出社會後曾任職法人單位撰寫計畫、進入傳產擔任工程師、推廣文創產業合作,最終又回到工程領域,是在不同角色間轉換的「多工人」。
微軟透過分析使用者與旗下人工智慧產品的對話,分析了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並在7月發表報告。8月,客戶關係管理服務公司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則在「Logan Bartlett Show」Podcast中透露,公司已將客服支援人員從9000人減至5000人,裁減約4000人,微軟的研究已成為正在發生的現實。
我2008年出社會,雖然在傳統產業居多,不過白領、藍領工作都做過。這邊就自身經驗,想和各位多工人分享我對「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這個議題的看法。
首先,我們不要看是哪些工作容易被取代,而是看具有哪些工作特性更容易被取代。
重點不在於哪些工作被取代,而是哪些特性容易被取代
人與AI的重疊性高的工作內容:
- 資訊搜尋與整理。
- 撰寫文件與報告。
- 客戶溝通及服務。
- 處理翻譯及語言。
- 撰寫數據分析與技術文件。
- 教學輔助與建議諮詢。
其實,以上這些工作的自動化,我認為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後就開始發生了,學生學會從網路文章或維基百科複製資料,再剪貼成課堂作業。現在只是從人工複製貼上,進化到AI自動處理,這個轉變並不令人意外。
那麼,生成式AI做不到什麼呢?答案是「網路上找不到直接答案的問題」。
AI能幫你整理某個事件的概要,或某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但你需要從這些整理過的資訊中,理解自己還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並進一步追問。這部分仍需要人類的判斷力。
熱炒店外場人員給我的啟示
有一次和朋友聊到,餐飲業的外場人員似乎正快速被掃碼點餐和送餐機器人取代,未來餐飲業的人力需求會越來越低嗎?
朋友想了想,舉了個反例。故事發生在另一位朋友A的熱炒店。
我朋友引進掃碼點餐系統後,省下外場人員的人事成本,也避免了很多情緒勞動,於是推薦A也導入這套系統。
沒想到A說:「試過了,我的熱炒店這樣不划算。」
我朋友很驚訝:「怎麼會?熱炒店的外場工作不是也很繁重嗎?」
A解釋:「客人坐下掃碼點餐,點完想吃的東西按送出,廚房出餐,整個服務就結束了。但沒有外場人員引導,客人容易點太少或點太多。」
「一個好的外場人員,會根據客人人數協助調整菜色,推薦店裡特色菜(通常是利潤較好的),或順便推薦飲料。偶爾招待小菜還能培養回頭客。」
「一個好的外場人員每個月增加的營收,大概是他薪水的5倍,等於店裡每月會多出十幾萬營業額。你說,我要省那3萬多的薪水改用掃碼點餐,然後每月少賺十幾萬嗎?」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不只熱炒店,各行各業中優秀的業務人員都是業主積極延攬的人才。人工智慧或自動化流程,主要取代的是重複性高、效益較差的工作項目。
在AI與自動化大量取代人力的時代,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人類勞動力投入更關鍵、更有效益的工作中。
藍領工作會是下個世代的鐵飯碗嗎?
根據微軟的分析,藍領工作被AI取代的機率較低。研究指出,不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特性包括:需要高度體力勞動、具備實務技能、需要現場操作,或人際互動密集的藍領及部分醫療職業,例如:
- 抽血醫檢師。
- 護理師及護理助理。
- 船舶工程師。
- 輪胎修理工。
- 洗碗工、按摩師、屋頂維修工、家庭幫傭和清潔工。
- 疏浚機操作員、水處理廠操作者、橋樑與閘門管理員、機械模具師等。
我目前的工作主要是維修柴油列車的引擎。根據微軟研究結果,以及維修工作難以自動化的特性,這份工作目前應該很難被AI取代。
不過,我認為隨著購置及維修成本下降,人型機器人取代人力的速度會逐漸加快。
大量取代何時會發生?
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是現在進行式,但是,這件事情的已經推進到70%還是80%了嗎?我認為可能還卡在1X%不到20%。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自動化設備已經相當成熟,工業區的工廠,卻還沒有全面採用機械手臂和自動化設備。
所以,悲觀的說,AI和人型機器人會大量取代人類工作;但是樂觀來說,大部份的工作者還有時間準備和因應。
AI時代人類需要的核心能力
我認為人工智慧是工具,甚至某些應用場景中很令我期待,例如作業用的外骨骼,可以在我維修時協助搬運零件、遞送工具、暫時固定零件位置,不僅能提升效率,也減少技術人員受傷的風險。
我們要如何在未來,找到「不靠傳統工作維生的方法」呢?
首先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原動力。正因為朝向未知探索,人類才能創造出資料庫以外的可能性。
第二項能力是「創意」。我對創意的定義是,「更有效率或更有效益的滿足需求」的執行方式。要有更高的效率或效益,必然需要「創意」參與其中。而產生創意的過程一共有「理解、拆分、翻轉、重組」4個步驟。
最後一個能力是「執行力」。因為光有好奇心和創意不夠,必須將想法化為現實,才能改變生活,甚至是改變社會。
此外,目前難以被AI取代的,多數是「技能型」工作,如醫檢師、護理師、船舶工程師、機械模具工程師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強的實作能力和執行力。
一般人如何培養實作能力?其實很簡單,可以多培養居家DIY技能。如果工具不會太特殊或昂貴,就盡量自己動手。現在YouTube非常方便,諸如換洗臉台水管、修馬桶、用IKEA家具改造房間,都有豐富的教學影片。
如果對DIY真的沒興趣,烹飪和烘焙也是培養執行力的好方式。能動手做的事情很多,一定能找到你感興趣的項目。重點是如何透過執行,將想像轉化為實際的成果。
面對快速變化的未來
有些人會因為工作可能被AI取代而焦慮,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機械力取代人力」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就持續發生。我們只要理解這個趨勢是必然的,並將焦點放在「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準備和因應」,就不必過度焦慮。
不過,隨著技術迭代更新速度加快,社會變化也越來越快。我們也需要積極培養適應能力,才能進一步釐清自己如何在社會上發揮好奇心、創意,以及找到自己的技能定位。
*本文獲「普通胖大叔」授權轉載,原文:AI時代來臨!你的工作會被取代嗎?從白領到藍領的觀察與因應之道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