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一副對聯,如此描述久未聯繫的2個人在社群上的聊天過程。

上聯:在嗎?在幹嘛?最近怎麼樣?
下聯:嗯在,沒幹嘛,都還不錯,你呢?
橫批:呵呵。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尷尬的聊天場面呢?因為提問者缺乏對溝通本質的瞭解,也缺乏對人際關係的瞭解。

人際關係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是雙向的。一個有效的溝通應該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呢?也是雙向的。那麼,表達和提問,哪個是單向的?哪個是雙向的?

答案是「不一定」。若是有準備的表達,可能就是充分考慮過對方興趣,因此是雙向的;反之,沒有準備的提問,就可能無法引發互動,因此是單向的,正如上述對聯中調侃的那樣。

我看電視時喜歡看體育頻道,但跟許多人的關注點不一樣,我特別喜歡看記者採訪運動員。

記者常見的提問方式

「這是你的第二屆全運會了,你對這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是不是等了很多年?」
「之前訪問過你,我說你一定要拚,你今天拚了嗎?」
「比賽的最後,A球隊的隊員不斷犯規,你是否覺得A球隊有12個人在比賽?」
「你取得這樣的成績,最想感謝的是國家還是父母?」

你覺得這些記者的提問,有什麼問題呢?他們雖然在提問,但所提的問題都可以用1、2個簡單的詞來回答,很多時候答案已經在提問之中,回答者只需要選其一就可以了。這樣的提問,叫作「封閉式提問」。對於封閉式提問,回答者往往可以用「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前者或後者」來回答。

與此相對,開放式提問就像是一道作文題目,而不是選擇題或填空題。一般來說,用「如何」、「怎樣」、「為什麼」、「有什麼看法」所引發的提問,屬於「開放式提問」(提出的是開放式問題)。面對開放式提問,回答者需要思考和解釋。

這2種問題的差異,對實際溝通有很大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史考特.普勞思(Scott Plous)在其著作《決策與判斷》(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直譯)中提到,他和心理學家舒曼(Lee S. Shulman)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請一些人回答一個問題:「當前我們國家面對的最重大問題是什麼?」

其中,他們以開放式問題問一部分的人,另外一部分的人,則改以封閉式的問題提問。結果發現,僅僅是提問方式的轉換,就大幅影響了調查的結果。

以下,請各位來做1個小小的造句練習。

造句練習1:

請依以下要求在2秒內造句。不用寫,念出來就可以了。

  • 請用「成長」這個詞,造個句子。
  • 請用「關係」這個詞,造個句子。

我猜一下,剛才這2個句子,你造的都是陳述句,對不對?在一些課堂上我發現,如果我讓10個人造100個句子,在不加提醒的情況下,會有九十多句都是陳述句。這說明了提問不是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本能反應都是表達。

現在,我們再來做一次造句練習。

造句練習2:

  • 請用「能力」一詞,造個疑問句。
  • 請用「分析」一詞,造個疑問句。

現在來看一下,你剛才造的2個疑問句,使用的是封閉式提問?還是開放式提問? 同樣的,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80%的人造的都是封閉式的問句。例如:

「你覺得我的能力強不強?」
「你分析過那件事嗎?」
「你想不想提升問題分析能力?」

這個小練習想要說明的,就是大部分人其實都不愛提問,且在被要求提問時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使用封閉式提問。話雖如此,這並不是說封閉式提問一定不好,封閉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各有其特點和用處,善於提問的人,會根據溝通目的來選擇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而未掌握這項技能的人,則憑著本能去說、去問。

在一對多的時候(比如演講和課堂等場合),封閉式提問更有利於引發快速的互動,因為演講需要的不是深度交流,而是即時互動。在這些場合,使用開放式提問反而容易造成場面和時間失控。

(來源:晴好出版提供)

從開頭提到的社群上那種令人尷尬的聊天場景中,我們不難發現發起聊天者期望的效果是愉快的交流,但尷尬的是,雙方都沒有進入深度交流的能力(也可能是一方沒有這個意願)。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時,該怎麼辦呢?

  1. 提問的方向要是對方熟悉的話題,而不是自己熱衷的話題,這樣對方才有話好說,有話想說。
  2. 提問要具體,不要過於空泛。問得太空泛,對方就會感覺無從說起,以致只能簡單的概略回應,然後兩人就無話可說,句點了。
  3. 要多提開放式問題。太多封閉式問題會導致談話枯燥,對方甚至可能會感覺自己在接受審訊或盤問。與此相對,開放式提問不是1、2個詞就可以回答的,它會令對方感覺到你對他說的話很感興趣,想瞭解更多。

促進人際關係的提問技巧之一,是就對方比較熟悉的話題,提出一些具體的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提問範例

「上次你說你父親住院了,現在怎麼樣了?」
「那件事那麼難,你是怎麼做到的?」
「關於⋯⋯你最喜歡什麼?」
「我有個某方面的困惑,知道你在這方面很有經驗,所以想聽聽你的意見。」

總之,提問前要有區分封閉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的意識,還要能刻意扭轉只是表達或只提封閉式問題的習慣。在希望促進人際關係的場合,可以就對方比較熟悉的話題,提出一些具體的開放式問題。

*本文摘選自晴好出版《提問思維

書籍簡介


《提問思維:懂得提問,改變一生──加速自我成長、改善人際關係、啟動深度思考的18種提問訓練》

作者: 趙周、李真、丘恩華
出版社:晴好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02

作者簡介
趙周

拆書幫創辦人,企業培訓學習專家。「拆書幫」是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學習愛好者俱樂部,目前已於中國40多個城市有60多個分支俱樂部,且每週會進 行面對面的「拆書法」學習課程。此外,「拆書幫」也 為企業商學院、讀書會,進行知識解讀,並與阿里 巴巴、美的、中海油、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MBA、支付寶、騰訊、百度等合作,在企業中培養出十幾 名「拆書家」,為企業留下學習型組織的方法論。著 有《這樣讀書就夠了》、《拆出你的溝通力》等。

李真
拆書幫武漢俱樂部創辦人,資深三級拆書家,管理效能培訓師。有20年人力資源實務與管理經驗,同時在企業內運用提問來改善管理有5年以上的經驗。

丘恩華
拆書幫廣州俱樂部創辦人、資深三級拆書家、教練型訓練師、企業教練、私董會教練。專注於組織學習和人才發展,開設超過百場提問式思維、教練技術主題相關的課程和工作坊。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