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卓君柔,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柏樂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澄語心理諮商所及人生策展人心理諮商所。臉書粉專【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你覺得職場上最困難的是什麼?我認真覺得是「溝通」。
公司很常邀請心理師分享「溝通」課程,期待1至3個小時的課程就可以讓人「學會溝通」,我個人是抱持著不樂觀的心態。因為溝通的本質在「人」,而人又是這個世界上相當複雜的生物體。
既然「人」如此複雜,就代表沒有一套「完美的溝通公式」。然而,我們可以試著了解人的需求及渴望、害怕與逃避,以符合人性的方式進行溝通練習。如果一言以蔽之,溝通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方式、符合人性的需求與對方互動。
為什麼職場溝通這麼難?
在職場人際互動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與上司提出需求時,你都還沒說完對方就打斷你;向同事請求幫忙,卻被冷淡拒絕;和下屬溝通時,對方表面答應,卻遲遲沒有行動⋯⋯。這些溝通狀態,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我們不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反應,有時也不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怎麼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溝通方式(也稱之為歷程,包含信任度、溝通時的態度等)的接受度,遠比訊息本身(說出的內容)更重要。
換句話說,如何說,比說什麼更關鍵。話術,更具體來說就是說話時傳遞的態度、展現的方式、內在抱持的狀態是尊重還是貶低等,這些都可以從非語言訊息裡出賣自己。
了解職場溝通的5大原則,讓對方有意願聽你說,有能力主動回應,就能提升工作效率與職場人際關係。(先打個預防針,裝睡的人叫不醒,打定主意不願意與你溝通的人即便請來玉皇大帝也溝通不了。)
從心理學理解人性
有效溝通的關鍵,是理解「接收者」的狀態與心態,以下先說明3個心理學理論。
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自己白話解讀就是「個人偏見屏障」,人們選擇性的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在溝通中,人們習慣接受與自己想法相符的資訊,排斥相反觀點,因為前者不費力、後者需要很多的認知空間,這就像要學習一個新事物,你知道有多累了吧!
因此,若我們以「說服」的方式強加意見,對方99%會抗拒(除非彼此的利害關係非常明確,例如「我是大王、你是奴婢」)。如果剛好對方又討厭你,恭喜你,100%抗拒到底。
2.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這個理論說明人們有自主選擇性、歸屬與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需求。因此,在人際互動中如果感受到被他人逼迫、不得不怎麼樣,會心生抗拒。如果能力相當,常會直接開戰;如果敵強我弱,就可能選擇消極式不配合,例如陽奉陰違。
因此,在溝通時展現「我有給你選擇空間」是符合人性的作法。無論如何,有限的選擇都比沒有選擇讓人好受。
3.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
你有沒有一個經驗,看著對方打呵欠,自己也跟著打呵欠。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它使得我們能察覺對方的情緒及語氣狀態,並不自覺的感同身受或模仿。
這表示如果我們用帶有敵意的語氣溝通,對方也會產生防備狀態。相反的,如果我們用親和語氣,對方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激發友善的反應。所以有一句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一個發現:溝通太難了!其中牽涉到當下情境、彼此關係,甚至還有人類的生理設定。所以如果還抱持著「請用一個小時幫我教會員工良好的溝通方式」,期待從此公司內部融洽無爭執,那⋯⋯我們先從以下「5大原則」開始練習。
職場溝通的5大骨架原則
1.有關係就沒關係:先建立信任,再進行溝通(甚至是說服)
心理學裡的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其實講白了就是「與你合作是要有等價交換價值」,但這個價值不僅是有形的物質(譬如買賣行為),也包含有情緒與情感價值。
因此,你要不砸大量的錢請對方聽你說話、指派任務,不然就是建立信任感、建立關係讓對方願意聽你說。
也因此,有一個違反人性的現象是,家長老師、夫妻、企業資方希望相對方(孩子、另一半、員工)能聽話時,有時會聘請心理師這樣的第三方來協助。但是天知道,心理師與當事人在前幾次見面時都還在「建立關係」,沒有關係就沒有「聽話」的意願啊。
建立關係的練習做法:
在對話開始前,先關心對方的狀態,如:「你最近專案進展如何?」適時且謙遜的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感覺能平等對話,而不是單方面輸出。特別注意,應避免一開口的起手式為批評或指責,這無疑會讓對方產生防禦心理,立刻拿劍防禦。
2.善用「開場的黃金20秒」讓對方願意聽你說
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初始效應」,其實白話文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開場時若能投其所好、吸引注意、降低防備心,後續溝通就會相對的較順利。
開頭建議練習做法:
- 讚賞開場法:「你這次的報告很有深度,讓我想到一個補充點⋯⋯」其實就是有名的三明治法中的「褒-建議-褒」。
- 疑問開場法:「我們這次合作的目標是提高效率,我想藉由你的想法與經驗協助我們一起達到目標,你覺得目前還有哪些瓶頸?」
- 共鳴開場法:「這件事我之前也遇過,當時我是這樣解決的⋯⋯」
我個人傾向第一種與第二種,第三種作法相對要有更深的關係建立,不然對方有可能會覺得你以過來人姿態在話當年。
無論上述哪一個開頭,請務必留意說話的語氣與姿態,要讓對方產生正向溝通的氛圍狀態,而不是一開始就進入指正、要求的狀態。
3.用「非暴力溝通法」,避免衝突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在台灣經由賴佩霞女士大力推廣。我在做諮商時,很多來訪者也說他讀過非暴力溝通的相關書籍。
非暴力溝通強調溝通應基於觀察、感受、需求、請求4個步驟,避免攻擊與誤解。白話文就是:針對客觀事實進行陳述。
舉例來說,當同事交辦的工作品質不佳時,我們可能會說「你這份報告寫得太亂了!」、「你怎麼這麼不用心做這個報告!」,前者以「亂」概括之、後者直接以「不用心」做人身攻擊。那麼,非暴力溝通會怎麼說呢?
- 觀察:「這份報告的數據部分有一些錯誤。」
- 感受:「我擔心這些錯誤會影響決策。」
- 需求:「我們需要提出更精確的數據使報告更有說服力。」
- 請求:「我想與你約今天下午的時間,一起檢查這些數據,確保正確,你覺得約幾點比較適合?」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降低對方的防衛心,提高合作意願。
但是萬法總有一疏,如果對方不願意合作,這時可能的因素有:原本就已經結怨、該次使用非暴力溝通前經常處於暴力互動、對方個人因素(例如安靜離職者,只完成工作最低要求,不多做也不少做)。
4.激發對方「自願改變」的內在動機,而不是被迫接受
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這是一種心理諮商技巧,強調 「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台灣陳偉任醫師出版的《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一書就是在談這個技巧。
當人們感覺到自己具有自主性,且有能力做出決定,行動的意願會更高,這又呼應到自我決定理論提到,人有自主選擇性、歸屬與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需求。
運用開放式問句開啟對方的動機,從命令句轉變成開放問句,引導對方思考,而不是讓他產生抗拒。
舉例:員工B經常遲交報告資料。
「我注意到最近的報告提交有些延遲,在準時繳交報告上,你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員工B可能回應,因為希望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拖到時間,但是他非常努力甚至還加班。
「你的分析能力一直很細緻,大家都很重視你的數據報告,我也看到你很努力在應對不同的任務。如果能準時繳交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你自己或團隊會有什麼幫助?」
「總結一下,你覺得資料延遲的主要原因是你非常用心的做到細緻的分析,收集資料可能比預期花更多時間。我很好奇,你覺得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容易準時繳交?」
有沒有發現,動機式訪談其實也結合了非暴力溝通的元素,以及三明治法中的褒獎方式。
5.確認共識,確保溝通有效
閉環溝通是一種用於避免誤解的溝通技術,講白了就是接收者重複接受到訊息,以確保雙方理解在同一個水準上,也就是「核對」的行動。
例如:下周五前繳交市場分析報告。
非閉環溝通的回應是:「好。」
閉環溝通回應是:「我會在周五下班前交報告,內容包括競爭對手分析、趨勢預測,並附上數據來源。」
在諮商中,我偶會聽到來訪者問我:為什麼簡單的工作交辦任務,要說這麼多話,不累嗎?良好的溝通,目的就是透過對話,達到雙方共同的目標。溝通不只是「說」,還有讓對方願意「聽」。職場溝通的關鍵,不僅在於「傳達」,更是降低聽者的抗拒,讓他願意主動接收與行動。
溝通是全神全心投入的互動歷程,容易嗎?如人飲水、因人而異。而溝通前要訓練的基礎核心肌群是:個人情緒調節與管理能力。
*本文獲「卓君柔」授權轉載,原文:【從心理學理解人性】有效溝通的關鍵:理解「接收者」的狀態與心態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