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在某臉書社團看到一篇貼文,文章大略是說現在職場年輕人的行徑誇張,例如公司規定9點上班打卡,年輕同事反應他在前公司時都不用打卡,現在為何要?還抱怨公司步調太快,讓他無暇在上班時偷懶。最後,該位年輕人的主管向網友詢問:「現在年輕人是不是沒救了?」
我看到這則貼文時,心有戚戚焉。
履歷亮眼的年輕員工,實際工作能力令人失望
先前在某間外商公司上班時,我錄取了一位新人小美。小美的履歷相當亮眼,頂大畢業、英語流利,實習時還拿過跨國企業的獎狀。
面試時,她眼神中帶有滿滿的自信,滔滔不絕分享她對未來職涯的規劃。我心想,這孩子能為團隊帶來的貢獻指日可待。但入職後沒多久,我就發現她的「抗壓力」和「責任感」,遠不如預期。
第一週,她負責一個客戶簡報,因為交稿時間較緊,需要週末在家修改,這當然會算加班。她得知的當下沒說什麼,但隔天私訊我說:「我覺得週末還要工作,壓力太大,這樣不太符合work-life balance。」
第二週,她在會議中被客戶追問數據,回來跟同事說:「壓力好大,我覺得客戶很兇。」到了第三個月,她在手上專案進度落後時頻頻請假,原因包含「腸胃不適」與「生理假」等。
最後我忍不住找她談:「小美,你覺得公司哪裡做得不好嗎?」她沉默了一下說:「我覺得大家對我的期待太高了,我壓力很大,而且覺得公司沒有很照顧新人。」
覺得年輕世代「難用」時,需要調整的或許是主管思維
我相信很多主管聽到這種故事,第一反應是「爛草莓,不能吃苦」,但那一刻,我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是認知到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確實跟我剛進職場時很不一樣;另一方面是,驚覺自己帶人的方式,仍停留在上一代的思維裡。
或許真正需要調整的,不是年輕人,而是我這個主管,必須學會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他們、支持他們。
這世代的年輕人在物質相對富足、資訊更流通的環境下長大,教育也更重視他們的自我表達與情緒感受,他們很少經歷真正的資源匱乏或高壓考驗,因此對於批評與壓力的耐受度較低。
此外,對他們來說,工作不再只是謀生手段,而要能與生活平衡並帶來成就感。他們也更重視心理健康和工作氛圍,一旦感覺不被尊重,就傾向選擇離開。
年輕員工希望被視為夥伴,而不是只是執行任務的員工,排斥「上對下」的命令式管理。所以,當主管用上一代的管理邏輯去帶新世代代員工,就很容易出現「我只是正常要求,他卻覺得被壓榨」的落差。
5個方法,帶好年輕員工
想要帶好這一代的員工,重點不是去改變他們的性格,而是找到能發揮他們優勢、同時讓他們成長的方式,以下是我根據自身經驗,領悟出的5個管理之道。
1.建立心理安全感
心理學家Amy Edmondson提出的「心理安全感」概念指出,團隊成員必須感到在提出意見、承認錯誤時不會被懲罰或羞辱,才能有創造力與承擔風險的勇氣。
可以在新人剛加入時,先明確告訴他們「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並設立試錯期。另外,要在會議中對他們的貢獻給予即時肯定,增加參與感和成就感。
2.拆解任務,設定小目標
不要一開始就給一個龐大的專案,而是將任務拆解成多個可達成的小階段,讓年輕員工在短期內獲得成就感,也減少挫敗感,並逐步建立抗壓能力。
3.說清楚「為什麼要做」
交辦任務時,先說明背景與意義,再說明你的期待,最後給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議。Z世代在明白「做這件事的價值」後,會更願意投入。
4.用回饋取代單向批評
傳統批評常讓年輕人覺得被否定。可以用「SBI回饋法」(Situation情境、Behavior行為、Impact影響)來讓他們理解問題所在,並給出具體的改善方向。
例如,「昨天的簡報(S),數據解釋得有點模糊(B),導致客戶追問很多問題(I)。下次我們可以先預演一次,確保有辦法完整說明數據代表的意義。」
5.設立成長路徑
年輕員工很怕停滯不前,如果公司沒讓他們看到未來發展,就很難留住人。主管應定期與他們討論職涯目標,並給予成長資源,如培訓課程、跨部門合作機會等。
厲害的主管,會幫助員工發揮最大價值
面對「爛草莓」員工,最簡單的做法是批評、淘汰,但那只是短期解法,治標不治本。真正有手段的主管,會一手拿糖果、一手拿鞭子,以更柔軟卻有邊界的管理方式來領導年輕部屬。
而我的下屬小美最後沒有離開,她在經過3個月循序漸進的培訓後,不僅能獨立完成專案,甚至還主動提案改善流程。
我從小美身上學會了一課:爛草莓如果被細心照料,也能長成甜度高、產量穩定的好果實。
某次小美還向我道謝,謝謝我沒放棄她、不斷要求她做得更好。她的這番話讓我更確信,管理的目的不是「淘汰不適合的人」,而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位置,在職場中發揮最大的價值。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