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響了2次。是S打來。我靜靜凝視來電顯示持續閃爍,最後選擇沉默。

這十幾年,S見證我經歷職場最光明、也陪伴我橫渡生涯最黯淡的時光,於公於私,都是不可或缺良師益友。

我很佩服S能屈能伸的身段,從不曾因為身分與環境的轉換,而喪失專業判斷。尤其當我變成S的客戶,她待我的赤誠與直白,一如既往。儘管有段時間,我的預算不再能夠負擔她的服務,關鍵時刻,S仍然願意無償提供建言。

最近,這樣的關係起了一些變化。我們各自碰到了難關,雙方立場不同,牽涉到利益衝突,連帶產生摩擦。其實到了接近50歲這個年紀,職場上的難關,都不會真正難倒我們。使彼此感覺困難的,通常是互相牽扯的情緒。

S是性情中人,心裡有什麼、嘴裡說什麼,快言快語,有時讓人感覺不留情面。唯有真正相處得久了,才摸清楚她的犀利,正是出自沒把對方當成外人的情面。

我則迂迴婉轉,就算心內情緒滿溢,嘴上也只是淺淺帶過,尤其是挑剔、批評之語,絕對閉口不提。可能我自認體諒,所以尤其痛恨得理不饒人、提油澆火的對象。

前幾通電話,我們談得很僵,尤其是S說出:「我想,你和你的團隊都這麼強,可以不必互相勉強,我真的沒關係。」我瞬間有種氣崩的感受,過了半晌,才吐出一句貌似冷靜的回答:「你沒關係,我有關係啊!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還好,盛怒之中,我依然記得給自己那半晌時間。讓急促的心臟、高速運轉的頭腦,隨著刻意的深呼吸,慢慢穩定下來。想起諮商師告訴我,「良性的關係,來自客觀的理解,無論任何時刻,都可以用慈悲心解決衝突。」

看在人的情份上,先讓步

在我目光可及之處,只要稍微挪動椅子,就可以觸及安放在辦公室書架上的《臣服的力量》,這本被我當成職場「荒漠甘泉」的聖經,也提及了如何將「臣服」的覺察,應用於雙方衝突的場合。

道理很簡單,「去除溝通障礙與戲劇化的方法是,請先讓步,那才是真正有力的行動。為你在衝突中的立場道歉,顯示你重視兩人的關係甚於你的自我。」

我的朋友們聽到我要讓步、道歉,簡直發瘋。大家連忙打醒我,「妳搞清楚耶,誰付錢誰是老大。妳是客戶,不是什麼慈善家、溝通師。」

我知道,但貪圖一時口舌之快,又有什麼好處?有多少錢,是客戶的自家事,不做最大,則是代理商的真本事。我看過太多互相叫囂,最後兩敗俱傷的例子。

若有什麼能超越工作本分,使我做出讓步的,唯有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再過不久,我就50歲了,面對一個看我走過大半青春,現今還願意在後中年與我直言不諱的人,我還在硬頸、擺態什麼呢?

於是,我耐心聽S說完,盡量不辯解、不打岔、不提方案。我只表達了一個立場,「放棄合作,絕對不是選項。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想想接續要怎麼一起走。憑我們的才智與經驗,怎麼可能很難?」

事實證明,時間永遠是良藥,我們逐漸找到折衷的方法。當然也有折衷失敗、情緒再度觸礁的時候。

我選擇讓來電沉默,是因為我決定,不再讓仍處於高點的情緒,輕易撲熄溝通的火苗。現在還不是時候,就讓彼此再沉浸、也沉澱一會兒吧。

我想對S說,「不回應是我對於你情緒的臣服,我知道妳有很多話想說,但是,等妳好好睡一覺醒來,妳會發現,很多話,已經喪失立刻說出口的衝動。」

不回應,也是我對於自身情緒的臣服,我明白自己有多容易被S牽動,接著做出一些過度用力、導致自己完全失衡的舉動。我再也不想讓自己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我們之間的情誼,值得我們給對方時間、待彼此溫柔。等我們都準備好了,時間會引領我們重新溝通,這一天鐵定不會太久。

臣服式溝通法則

  • 保持沉著,不要有情緒化反應。
  • 避免為自己辯解,因為那會使你顯得軟弱。
  • 耐心聽對方講述,不要打斷,不要強求最後的結論一定要由你來下。
  • 以同理心了解對方的立場,即使你並不認同。
  • 必要時請道歉。
  • 避免捲入戲劇化的爭辯。
  • 別因焦慮或憤怒而衝動行事,你可能會說出後悔的話。
  • 別緊抱怨氣不放、堅持自己是對的。
  • 別企圖插手他人的人生,或是充當心理治療師。
  • 別羞辱對方,特別是在他人面前。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授權轉載,原文:臣服式溝通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