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資源本就極其稀缺,除了資金之外,人才的招募與留任尤其困難。新公司既沒有成功的紀錄,也無法保證未來的穩定性。除非員工對事業方向本身感興趣,或出於對創辦人及團隊的認同,否則以有限的待遇與福利,創業公司在徵才與留才上始終面臨巨大挑戰。

面對關鍵員工離職、無法建立穩定團隊等問題,往往令創業者身心俱疲。最近,我投資與輔導的幾位創業者不約而同都遇到人事難題,有人是多年信任的部屬要離職,有人則不慎聘用了精神狀態不穩定的員工,甚至還有人碰上了情緒化、難以溝通的股東,堅持撤資。

因此,這些創業者最近都是愁容滿面,壓力爆表。長期創業的辛苦,也讓他們的身體多多少少出現狀況。尤其是遇到員工突然離職的情況時,我會陪他們一起盤點現況,提供一些創意或臨時解法,重新調整與分配工作內容,也往往能撐過人力短缺的陣痛期。

身為公司老闆,別總想著與員工爭輸贏

老闆們要知道,爭輸了沒意思,贏了也沒好處。

但現實是,當創業者遇到不歡而散的夥伴時,總是會想做些「所謂合理」的處置。例如,急著在其他同仁面前解釋離職者對公司造成的傷害,甚至更糟的是,當事人還在時就當面辯論,希望藉此爭取大家的支持;或者堅持離職者必須做到百分百交接;又或是在薪資上斤斤計較,絲毫不願讓對方占公司便宜。

我完全理解創業者的情緒:被信任的人拋棄,令人難堪;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公司每一分支出都該花在刀口上,又怎能讓離職的人得了便宜?

但我總會提醒他們,老闆不該和員工爭輸贏。因為公司作為法人團體,資源與能力終究比個人多,員工還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只要離職者沒有違法,作為強者的創業者,多擔待一些、退讓一點,會是更合理的處理方式。如此,離職者也更可能在相對溫暖的過程中放下成見,好聚好散。

我也會告訴他們,這樣的忍讓,其實是為了還在公司努力的員工著想。離職者終究無法再對公司承擔責任,情緒性的與其爭論,只會樹立更多敵人。重要的是,那些仍在職的同仁正看著老闆如何對待過去的夥伴,以評估你的格局與品格。嘴上雖不說,但心裡都有記錄。下一次再有人要離職,防備與反彈只會更強。

創辦人是要與公司共存亡的,眼光要放得更長遠。與已不屬於公司未來的人計較太多,真的一點好處也沒有。

身為職場工作者,也要珍惜緣分,與人為善

我曾是高階上班族,就以自身經歷為例。

我看過不少同仁離職時做出報復性行為。最典型的,是發送離職感言到全公司。有些只是表達不捨或合理的美化離職理由,但也有的會直接批評公司制度、主管風格。

每當我看到這類「萬言書」,若內容非涉及明確違法行為,內心除了同情,也難免覺得這種「地圖炮」的做法不夠厚道。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或公平。公司的經營管理與策略是整個團隊的共業,也不是任何一人能輕易改變的。

我們這些旁觀者,事不關己,也許會覺得有趣,甚至有點幸災樂禍的看公司如何處理。但這,正是寫信者希望產生的效果——讓公司手忙腳亂。

然而,當年輪到我自己遭遇亂流、下定決心離開服務了近25年的公司時,心中的怒火也曾讓我動念寫一封類似的信,把覺得不公平的事一一說清楚。

但當下,心裡浮現另一個聲音:「想想那些曾一起打過美好戰役的同仁、曾經栽培過你的主管。」為了他們,我選擇沉默離開。不然,以我當時在公司的職位,若公開發聲,應該會造成不小的衝擊。

冷靜後才明白,自己離職的真正導火線,其實來自幾位心懷不軌的同儕在背後挑撥離間。如果當時我選擇動怒發聲,不就和我眼中那些薄情寡義的人無異了?

「若要在正確與善良之間選擇,請選擇善良」

我最近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我也曾懷疑:若事情明明是正確的,為何不能據理力爭?選擇與人為善會不會太鄉愿?

但當我寫下這篇文章、反覆思索,我更確信:這世上沒有永遠正確的真理。許多當下認定的對錯,往往只是受到經驗與價值觀限制而得出的判斷。

善良,不是軟弱,而是在留下善意的同時,也讓自己不成為加害者。即使未來的情況未必如你所願,也能無愧於心。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但我已經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值得一試。

*本文獲「劉文帥」授權轉載,原文:好好離職 — 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之中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