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母常跟我說,吃苦就是吃補,這樣才能被老闆看到。剛出社會時,我總想著多做一點,於是面對主管及同事的要求,我幾乎都照單全收,工作負擔越來越大。面對持續增加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容易出錯或遲交,最後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離職。
離職後不久,我才聽朋友說,公司已多聘請3位新人來接手我的工作內容。
到了新工作後,從儲備幹部做起,工作量比以前少,也有機會思考如何提升工作完成度。奇怪的是,做的事情變少了,但主管對我的評價反而更高,這讓我感到困惑。
270>300,弔詭卻真實的道理
在職場上,人人都希望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覺得多做點事情就能留下好印象。但這並非完全正確,真正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少數幾件做到高完成度的工作,而不是大量完成度普通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在工作時間內能完成5件事,但每件只做到60分,那總分看似有300分;但如果另一個人只做了3件事,但每件都做到90分,總分是270。
從數字來看,300分一定是比較高。但它點出職場上一個常被忽略的真相:公司中能做到60分的人不少,但能做到90分的人卻十分稀有。
如果你今天是身為單位主管,有件重要的任務需要同仁去執行,你會選擇平常表現60分的夥伴?還是90分的夥伴?
這樣的觀點或許偏頗,做到60分的夥伴,可能礙於工作負擔太重,所以才只能做到60分,或許給他足夠時間,也能交出90分的成果。
這考驗著主管的管理思維,以及對於同仁的信任度。
0分的平均表現,代表細節被照顧到位、價值完整交付,甚至幫助團隊省下後續補救的成本。心理學上稱為「峰終定律」,人們對一段經歷的印象,多取決於高峰和結束時刻。因此,高完成度的成果就是那個高峰,會被牢牢記住。
不同的工作品質,會有不同的故事發展
Andy工作認真,偶爾出錯,但完成自己的工作後,還會主動幫同事。最後主管晉升了另一位表現更好的同仁;Alan表現優異,完成多個大案,並樂於分享工作方法,最後主管晉升了Alan,讓他帶領更大的團隊。
如何做到「少而精」?
1.聚焦:挑選對團隊最有價值的事情
問自己:「哪件事做到9成以上,對公司或主管影響最大?」不要被瑣碎工作牽著走,先確保核心任務完成。
- Tip:先挑重點 → 每天挑出最能創造影響力的2、3件事。
2.深耕:拉高完成度
把重點放在高品質,而不是速度。設計流程、做報告或客戶提案,多花時間檢查細節和排版,可大幅提升信任感。
- Tip 1:檢查細節→不急著交件,多花15分鐘檢視錯誤與內容,完成度可從80分提升到90分。
- Tip 2:留白反思→完成任務後問自己:「這樣交出去會讓人安心嗎?」
3.累積:讓90分成為你的標籤
每次高完成度成果,都在建立「可靠」形象。久而久之,你會被視為「值得放心交付的人」。
- Tip:建立標籤→維持高水準完成度,比做更多事情更困難。一致性高完成度,會讓別人認定你可靠。
做出90分的成果,才是真正的職場價值
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職場不是比誰做得多,而是比誰能交出令人放心的成果。270分雖然總分比300分少,但關鍵在於重要時刻90分表現的人,更可能獲得更多機會,並創造更大成果,形成正循環,讓自己越做越好。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270>300,為何少做一點反而更容易被看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