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40多歲的上班族,表面上生活看似穩定,但心裡常常冒出一個問號:如果有一天老闆突然叫我進會議室,丟下一句「感謝你的貢獻,但部門要縮編」,我該怎麼辦?
我沒什麼厲害的成功故事,副業也還不成熟。但至少,我不再把下班時間全交給Netflix,因為我很清楚:追完一整季,帳戶裡的數字一塊錢都不會增加。
為什麼要提早開始副業?
有次在茶水間,我聽到2個同事聊天。
A同事抱怨:「工作量爆炸,下班只想打電動,副業?等我有空再說吧。」B同事沒多話,每天晚上花1小時剪片,結果幾個月後接到第一個案子,收入2500元。
幾個月後,A同事還在遊戲裡打怪、打王,薪水一樣死死的;B同事卻開始對老闆少了幾分恐懼。當時我心裡一震,因為我發現差別不是誰比較聰明,而是誰願意早一點開始。
提早開始副業的好處:
- 心理安全感:即使只是小額收入,也能減少焦慮。
- 試錯成本低:有薪水撐著時,副業失敗只是經驗,不至於讓你喝西北風。
- 技能提前轉換:副業就像職涯的緩衝區,可以慢慢累積能變現的能力。
- 財務多樣化:這年頭只靠一份薪水,就像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下班10小時的運用原則
以前我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就是滑手機、追劇。一打開就停不下來,結果凌晨1點才後悔:「啊,今天又什麼都沒做。」
後來我逼自己每週固定拿出10小時,規劃成:
- 週一到週五:每天1小時學技能、寫東西、處理小案子。
- 週末:半天(約5小時)集中製作、整理、發表。
3個月下來,我雖然沒變有錢,但至少有東西可以驗收,而不是空轉。
循環模式很簡單:
- 學習(增能):Coursera線上課程、YouTube、書籍。
- 測試(小規模嘗試):在方格子發文、在Upwork接小案子。
- 調整(迭代):每3個月檢討,評估擴大或轉型。
適合在職起步的副業
副業不宜過度投入,重點是「能累積」而且「不拖垮正職」。
技能延伸型
- 例子:工程師做顧問、設計師接外包、廚師開線上課。
- 工具/平台:LinkedIn、104外包網、Goodnight Tutor。
內容輸出型
- 例子:寫文章、Podcast、YouTube。
- 工具/平台:
- 文章:Medium、Substack、方格子。
- Podcast:Firstory、Spotify for Podcasters。
- 影音:YouTube、剪映、CapCut。
- 備註:累積慢,一旦起飛,就會變成資產。
服務型
- 例子:家教、翻譯、設計、簡單顧問。
- 工具/平台:Fiverr、Upwork、Tasker出任務、104打工接案區。
- 備註:變現快,但還是用時間和勞動換錢。
副業評估比較
(★越多代表程度越高)
| 副業類型 | 回收速度 | 起步成本 | 風險 |
| 技能延伸型 | ★★★★☆ | ★★☆☆☆ | ★★☆☆☆ |
| 內容輸出型 | ★★☆☆☆ | ★☆☆☆☆ | ★★☆☆☆ |
| 服務型 | ★★★☆☆ | ★☆☆☆☆ | ★★★★☆ |
副業心態與策略
我一開始也幻想過「副業月入10萬,立刻辭職」。現實卻是:連咖啡錢都不一定賺得到。
副業的常見陷阱包含:
- 期待一夜致富。
- 一開始就砸錢報名貴到爆的課程。
- 把副業當戰場,壓力比正職還大。
提醒自己:副業不是要立刻替代正職,而是要讓自己有點喘息空間。我的小目標是:當副業收入能穩定到本薪的20%,那才算「值得放大」。
我承認,我還沒走出「隨時可能被裁」的焦慮,但至少,副業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完全的弱者。它不是一夜暴富的神奇藥水,而更像一份心理保險。
如果你跟我一樣,身處中年上班族的危機裡,不妨今晚花5分鐘寫下3個副業點子,看看哪個最容易在「下班10小時」啟動。
*本文獲「努力的小中產」授權轉載,原文:裁員名單隨時有你?用下班 10 小時養一份心理保險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