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社會那幾年,我是典型的「爛好人」,覺得自己是新人就該多做一點,吃點虧也沒關係,認為協助同事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樣的做法帶來的回饋卻讓我感到疲憊和委屈,也促使我重新思考,該如何在職場中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

不被珍惜的幫忙,其實是害人又害己

還記得某次同事在做報告時卡關,請我幫忙確認內容。我看完後發現整體敘述邏輯完全不通,必須重寫。我答應協助指導,結果那天陪著他加班到深夜才勉強完成,但當下卻沒有感受到對方的感激。

由於是我協助修改報告,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想法,因此同事對報告的邏輯其實並不熟悉。當主管提出延伸問題時,他反而無法回答,還認為是我沒說清楚。那時我才真正明白,有些忙,也許本來就不該幫。

有些人是「真的卡住、需要幫忙」,但也有些人只是覺得「問你比自己想還快」,實際上只是把責任丟給別人。這類幫助,不但無效,反而讓你背上責任,不幫才是聰明選擇。

自我檢查點:

  • 上次幫忙後,對方有表達感謝還是無感?
  • 幫完之後,同事變得更獨立,還是更依賴你?

堅守自己的工作底線

學會說「不」,是我在職場學到的另一重要課題。以前我總害怕拒絕別人,怕被說小氣、不合群。

曾有同事忙不過來,請我幫忙處理一些簡單的數據整理。雖然我也忙,但覺得應該能處理,於是答應了。沒想到資料錯誤很多,我花了大量時間重做確認,導致自己工作延誤,還被上司責備。這次經驗讓我明白:哪怕是小忙,也必須量力而為。當你已經分身乏術,必要時就該拒絕。

在職場上,首要是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就算幫了再多人,只要你自己的進度出問題,責任終究還是你要扛。

自我檢查點:

  • 最近是否因幫忙他人影響了自己進度?
  • 是否有同事經常來求助,但問題其實他自己就能處理?

依賴不是助力,只會阻礙成長

工作初期,我經常協助一位工程師,幫他釐清報告邏輯。剛開始我覺得這是扶持新人的責任,對方也很感謝。但後來我發現他越來越依賴我,很多資料都要我幫忙判斷,他的能力卻沒有實質提升。

這讓我警覺,過度幫忙反而會剝奪對方成長的機會。後來我開始審慎評估每次幫忙的效果,有時甚至選擇拒絕,確保我的協助是真正有意義的,而不是讓對方變得懶惰與倚賴。

自我檢查點:

  • 對方有因此變得更好,還是更依賴你?
  • 幫忙讓人感到被需要,但是否犧牲了你的工作負荷?

借錢不當保人,工作不替人掩過

我曾與一位同事關係非常好,幾乎無話不談。某次他工作出錯,拜託我幫他掩飾過失。當時出於友情,我答應了,結果事情仍被發現,我也因此受牽連,連帶影響了主管對我的信任。

這讓我深刻體會,不論私交再好,職場上仍需保有專業判斷。不能為了交情犧牲職業操守,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自我檢查點:

  • 這個幫忙,會不會讓主管對你失去信任?
  • 對方有沒有可能轉頭就讓你背鍋?

去幫曾協助你的人,別害怕請求回報

過去我總覺得幫忙別人是應該的,時常自願加班協助同事,甚至犧牲休息時間。但我也發現,當我有困難時,卻不好意思請別人幫忙。正是這樣的「爛好人」性格,讓我在職場走得很辛苦。

職場關係應該是互惠的,幫助他人,當然也希望能在需要時獲得回報。適時開口求助,才能看清哪些人會回應、哪些人只想索取。那些總是接受幫助、卻從不付出的同事,其實只是在消耗你的時間與能量。

自我檢查點:

  • 當事情太多時,我是自己硬撐,還是會請人幫忙?
  • 是否有同事常來求助,自己請他幫忙時卻總說沒空?

職場中,當個願意幫助人的人絕對是好事。但幫人也該有原則。選擇幫助那些曾回饋你的人,也要學會在必要時勇敢請求回報——這是保護自己、成長自己的一部分。

經歷這些教訓後,我才明白:唯有先照顧好自己、不一味討好他人,才能更有餘力去幫助別人,也才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寧可在職場中當壞人,也不要當爛好人】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