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這個組織發展顧問收到客戶(保全公司)社長的召喚。
「我們錄用一個能力很差的人,犯了天大的錯誤。」社長接著又說,Y先生畢業後就進入公司,今年是第二年,不過卻老是遲到,也經常出錯。
我仔細聆聽社長說話,期間注意到他一再強調Y先生不像話、是個毫無幹勁的新人、需要處罰。
當我詢問公司過去都採取哪些因應措施時,社長一臉嚴肅,語氣變得更加激動,滔滔不絕的說個不停:「不管是遲到或犯錯,我們都給予嚴重警告。如果還是沒有改善,就會依照正式的考核、處分程序,給予減薪,甚至會禁止他參加公司的社團活動。不料他根本沒有反省,遲到次數還不斷增加。真的很想開除他,妳覺得該怎麼辦呢?」
聽完之後,我很好奇Y先生當初是怎麼回應的,於是問了社長。
「他說自己睡不著,好不容易終於睡著後,因為睡得太熟了,所以沒聽到鬧鐘響。開什麼玩笑!」
社長越說越生氣,甚至誇張的說道:「我告訴他,『如果睡不著,就去請醫生開安眠藥!』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大致了解問題所在。
我可以理解社長急切的心情,畢竟警衛的工作採輪班制,絕對不能出現任何人力缺口,另一方面卻覺得「確定Y先生是沒有幹勁的新人,該如何處分?」這個問題有點不對勁。
我在招募面試時曾見過Y先生,當時對他的印象和現在截然不同。
員工遲到是沒幹勁、資質不佳?
一旦遲到就會挨罵,光就這點來說,誰都會覺得不舒服吧。Y先生應該不是有意遲到,遲到只是結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或許不是有無幹勁等能力、資質的問題,而是其他因素。
於是,我依照一貫的組織發展流程,開始進行面談和職場觀察等調查工作。
在對話過程中,我發現Y先生非常親切和善,很重視溫暖的人際關係,希望大家可以精神飽滿的跟對方打招呼,偶爾開開玩笑。如果看到同事氣色很差,也會關心的問對方一句:「你還好嗎?」他渴望人情味濃厚的組織,剛被分配到這個部門時,也積極嘗試營造這樣的氛圍。
另一方面,不斷與Y先生有摩擦的其他同事又是怎麼想的呢?透過觀察和訪談,偶有發現某些人的想望和Y先生完全相反。
他們對人際交流完全不感興趣,針對上班不打招呼這件事,也不覺得奇怪。即使Y先生這位新人充滿朝氣的問候:「大家早安!」周圍同事也完全不予理會,似乎認為「只要安靜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完成工作就好」。
問題是,Y先生一直希望能在職場上擁有溫暖的人際關係,卻剛好被分配在那樣的環境中,因此他始終感到格格不入,心中非常不安。
Y先生說,即使在工作結束後,他的腦海仍舊不斷浮現「我是個應該被周圍同事忽略的人嗎?」這樣的想法,揮之不去。
身處這樣的職場,平時像機器人般面無表情的同事們,其實也會有情緒激動、說話滔滔不絕的時刻;那就是斥責Y先生的時候。
Y先生一旦犯錯,通常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受到上司的指責。他說,原本只是要講工作上的小失誤,最後多半演變成「你真是一點用都沒有啊」之類的人格否定,讓他感到非常受傷。
如果這樣能減少犯錯的機會,那也就罷了,可惜事實並非如此。Y先生因為害怕被指責而變得畏畏縮縮,進而更容易犯下小錯誤,再度陷入挨罵的惡性循環裡。
不需絕對優秀,但求「功能」適切性
這家保全公司所負責的場所包括購物中心、醫院及發電廠等,其中基於發電廠運作特性,需要2人一組,主要工作不是和人溝通,而是謹慎的巡邏。
具有以下特質或工作態度,往往會因為與環境的互相影響,而難以妥善執行工作:
- 不甘寂寞。
- 喜歡講話的人。
- 認為工作的樂趣就是和夥伴交流。
所謂工作,抑或身為一名工作者,並沒有絕對的能力或優秀這樣的標準,而是必須仔細思考職務與環境的適切性(Y先生原本不是被安排在這個職位,只是臨時被調去發電廠工作)。
而這裡所說的「功能」,並非指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而是身為組織的一部分,每個成員各自具備的東西。
譬如發電廠保全這種攸關性命的現場安全檢查,最重要的就是要再三確認,讓所有事項都按照既有規定來執行。
這並非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需要擁有各種不同行為傾向的人員彼此互補,將這些特質做為「功能」,帶進組織。
釐清這點後,我們再回頭看這個案例;Y先生透過這次經歷,理解自己所戴的眼鏡和周圍同事截然不同,進而調整了自己的期望值。
而就公司來說,Y先生這種喜歡與他人交流為人生樂趣的類型,與其將他分配到發電廠這類不喜言談互動的工作環境,還不如安排到購物中心,不僅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也更能發揮他的特質。
對人才特質的超大誤解
我們已知重點不在於個人的能力,而是組織本身希望個體帶來的「功能」。讓我們再看「企業最重視的人才特質」統計圖表。
大家心中應該會出現這樣的疑問:「這世上哪裡有這樣的人?」
眾人所期待的個人能力提昇,不過是組織所需功能的清單罷了。而我們必須先意識到,這絕對不是個人所需具備的能力排行榜。
有些人性格直率,有的擅長從批判角度進行戰略思考;有人個性開朗、擅長溝通,也有人做事謹慎、能確實執行被交付的工作。
重點在於,我們不能因為某個優秀的人具備所有功能,就把無法在瞬間完美發揮組織所需功能,簡化為能力不好,將一切都歸咎於能力問題。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化解職場內傷》

《化解職場內傷:獻給在工作、生活、績效與人際壓力中疲憊掙扎的主管與上班族》
作者:勅使川原真衣
譯者:吳怡文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5/09/25
作者簡介
勅使川原真衣
1982年出生於日本橫濱。東京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畢業。曾就職於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合益集團(Hay Group)等外商顧問公司,之後獨立創業,於2017年成立專注於組織發展的「Onomizu株式會社」,從教育社會學與組織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能力主義與個人責任社會。兩個孩子的母親,自2020年起與乳癌搏鬥。
著有《緩解因「能力」造成的生存困難》(曾獲選日本紀伊國屋書店「自我大賞」2024年第8名)、《工作的本質——超越「能力主義」》、《在職場中受傷——寫給領導者,從「受傷」開始的組織發展》。
編著作品包括《如果你連這點都做不到,困擾的是你自己吧?》。最新著作為《「格差」的「格」到底是什麼?——無意識的能力主義與特權》。
於評論雜誌「Voice」、教育專業雜誌《教職研修》、日經商業電子版中進行文章連載,於「Daiwa log」網站撰寫專欄「組織關係鬆解師」,於「朝日新聞數位版 Re:Ron」撰寫專欄「如果要追求更好的社會」。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