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開會開到一半,同事傳訊來告知我,某個專案可能有些變化,進度應該會再往後,他說:「讓妳有個心理準備,知道底線在哪,少受點衝撞。」

我感恩同事的體貼,連我職場性格的盲點,都周到的替我設想。對於突如其來的進度延宕、或反覆再三的策略討論,我曾深感迷茫,總覺得應該要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些情況。一旦未能如願,就為之頹廢沮喪,認為自己毫無長進、浪費時光。

直到我遇上某任CEO,這個心態才產生質變。

當時,CEO的辦公室,就在離我一步之遙的正後方,因為地利之便,我們時常利用空檔,交流工作與生活的各種意見。在別的同事眼中,和最高領導者的頻繁接觸,或許稱不上享受,但許多隨意的small talk,卻在日後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直至今日都讓我受用無窮。

某年耶誕節前夕,我為了一個專案的大逆轉而鬱鬱寡歡,作夢都想不到,這個我們忙了大半年的「關鍵」,看在全球總裁眼裡,只是隨時都可以拋棄的「螺絲」。

那我們挑燈夜戰、拋家棄子、幾乎24小時待命的日子,到底為了什麼?只換來一句總公司雲淡風輕的慰問(推脫):「Enjoy your holiday! May the New Year bring you happiness and success!」

X的,快樂與成功個屁!面對CEO近似朋友的垂詢,我忍不住也向跟她抱怨起來。

「Now what?」我想知道現在是要怎樣?

CEO笑得很開懷,「Go home, Leave your laptop!」

蛤?真的嗎?台灣可沒有什麼耶誕假期耶!難道不用再做個市場分析、垂死掙扎一下?

CEO斬釘截鐵的回答,「No, let’s just park here.」

老實講,聽到總是雷厲風行的CEO講出暫時停止的建議,我很是驚訝。在許多方面,她是一個比我更認真、堅定、執著百倍的強人典範,不光工作如此,打理家庭亦然。

接著,我從CEO口中聽到的故事,震撼了我一直以來的職場信念。

職場的路並非是一路直線

CEO告訴我,和能力自成一格的「天才」相比,她比較近似於胼手胝足的「地才」。數十年的職場生涯,多數時間都在繞圈圈,歷經無數次胎死腹中、打掉重練、重練後又再打掉的地獄循環。

有段時間,CEO覺得自己糟透了,眼看同階的人扶搖直上,自己卻好像停在某個地方。不確定是能力不足、環境不佳、還是終究欠缺了一點運氣?

後來,CEO轉行去當顧問,那些過往被視為鬼打牆的歷程,成為她輔導企業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太理解組織空轉會造成多少成本,她協助企業改善決策的流程。

長久以來,在決策懸而不決的陣痛期,讓她練就了足夠的心理素質,包括抗壓性、恆毅力、以及最容易被低估的領導優勢——永保樂觀的心,最後讓她獲得公司的青睞,延攬成為台灣區的CEO。

「Landy,我的經驗說明了一件事,前路並不總是筆直往前。我的路,就很蜿蜒,感覺不停在迷魂陣裡繞圈圈。如果我一直執著要開出一條筆直的路,把橫亙在中間的樹林打穿、石頭搬走,只會搞得自己傷痕累累。」

「所以,我學會了暫停、退後、還有轉彎。現在,你看到我,我是站在峰頂上,有人以為我是空降,但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我是怎麼一圈一圈的『繞』上來。」

她的話,一字一句都進到我的心中,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過度陷溺在「勇往直前」的單一框架,忘了抵達終點的路徑,其實不只有一種樣貌或方向。

那個晚上,我聽從CEO的建議,第一次沒有在周五晚上帶電腦回家,度過了久違的不用加班的周末。再後來,專案無限期擱淺、歷經不同朝代,直至前些日子,才從舊同事那邊得知重啟的消息。

新接手的同事透過電話,向我請教當年推動的初衷和策略,我嘴上邊講,心中邊生出陣陣蕩漾。啊,歷經時光的沉澱,我終於理解這個案子被中途喊卡的原因,這是一腔熱血的年紀所不能領會的。

即使是目標正確的長程計劃,都不能忽略公司現行的短期與中期基礎。理想性有餘、獲利性不足的抱負,很難在公司全心衝刺營運的階段,被高層視為要務。

想想現在,好像同理可證,我們橫衝直撞、全心投入,無非以為前路只有一條,而且直直往同一個方向延伸。渾然不覺暫停、退後、轉彎,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才是確保我們持續成長、取得進展的必要轉圜。

如果職場上遇到卡頓,別花太多時間在憤怒與質疑上,可能就是此時的我們,需要這樣的停損,以便挪出時間和資源的彈性,去思考其他可能。

如果宣布重來,不用太快將之歸結於自己的失敗,或歸咎於組織的腐敗。我職場迄今派得上用場的經驗,絕大多數都來自這些重來的過程。

CEO曾跟我說,我之前在公司坐的位置,就是她在企業擔任顧問時的座位,「風水超好,我相信有一天,妳能和我一樣,做到CEO的角色。」

雖然我周轉好幾回合,最終無緣在前公司挑戰CEO的角色,不過,這些轉渡的歷程,讓我目前坐在最應該回到的位置,正念面對所有的「前進」與「後退」,並全心相信自己的路,會無比寬廣。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授權轉載,原文:《路,並不總是筆直往前》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