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一位朋友辭去她做了7年的高壓工作,搬到郊區一間安靜的小房子。她說:「我真的受夠了每天醒來都覺得自己很趕,像是在還一筆永遠付不完的焦慮債。」
她開始每天早起種菜、瑜伽、寫字,生活變得安靜。但她說:「我從沒感覺過自己這麼有力量。」
我聽完,只說了一句話:「妳不只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妳是在『養場』。」
養好自己的「學習場」,才能活得不被時代淘汰
在資訊爆炸、變化快速的世界裡,沒有人可以靠「曾經的努力」活一輩子。
我們這個世代的焦慮,往往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停在原地時,看著別人一直在進化。
養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場」,不一定要很高調,也不是每天逼自己學習新技能,而是持續在生活中挖掘好奇心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我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女主管朋友,每天早上比誰都早到辦公室,但不是為了工作,而是花半小時練英文、讀趨勢報告,還會主動帶新人學習簡報工具。
她曾說:「職場不等人,但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原地不動。」她總是看起來精神飽滿,因為她從沒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你開始願意每天為自己投入一點點成長時間,那個「學習場」就會慢慢幫你聚能量、撐底氣。
養好自己的「復盤場」,才有餘裕沉澱與進化
有一次,我在工作到深夜後,滿身疲憊的坐在床邊,腦袋一片混亂。隔天夥伴問我:「妳昨天那個提案,怎麼這麼容易卡關?」
我才驚覺,原來自己一直在重複相同的錯,但從沒真正停下來復盤。我們常以為事情做完就好了,卻沒意識到,如果沒有「回顧與總結」,再努力也只是疲於奔命。
復盤,是最溫柔、也最有效的自我成長方式。它不是挑錯,而是學會用「觀察者」的視角,看見自己的模式與盲點。
從寫日記、做每週反思清單,甚至每個月留一天給「自己的回顧」開始,這些都會慢慢累積出一種穩定的力量。
那是一種:「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也知道下次怎麼做得更好」的內在穩定感。
養好自己的「正念場」,讓心回到當下
當身邊的人都在討論如何效率最大化、切割時間、規劃人生時,我反而更相信:「最值得我們練習的,是如何安住在當下,不被情緒綁架,不被外界干擾。」
我的瑜伽老師是一位50歲的女性,永遠溫柔、有耐心。她告訴我,她每天早上只做一件事──靜坐15分鐘,什麼也不想,只是覺察自己的呼吸與身體。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這一生最大的收穫,不是身體變柔軟,而是心變得不容易慌亂。」
正念不是冥想高手才需要的東西,而是每個人面對雜亂生活時的「重啟鍵」。我們可以從每天一杯咖啡開始,好好的品嚐它,不邊滑手機、不邊開會,或是在散步時不聽Podcast、不打電話,只專注走路、呼吸、聽風的聲音。
那一刻,焦慮就會鬆一點,妳的心會安靜一點,而妳也更能回到「真正的自己」。
不論在職場還是創業,都要學會養「場」
很多人以為「養場」是生活的事,和工作沒什麼關係。但其實,在職場裡、在創業路上,最需要養的,就是屬於你自己的能量場。
在職場中,會「養場」的人,往往不是最拚命、最喧鬧的那個,而是最讓人安心、最有空間感的人。
我曾遇過一位中階主管,她的辦公桌永遠清爽,說話不疾不徐。每次開會,她都像一面鏡子,能穩定整個團隊的氣場。
她跟我說過一句我一直記得的話:「我的桌子,是我穩定自己的場。我每天花5分鐘整理它,不只是清空桌面,也是在清空雜亂的心。」
在創業過程中,學會「養場」更是一種長期抗戰的能力。
創業者常處於高壓、混亂與不確定中,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沉澱時間,很容易被情緒推著走,最後內耗殆盡。
我有一位正在創業的朋友,每天早上堅持不開會、不碰訊息,而是花1小時進行「創業者儀式感」:整理待辦、讀一本商業書、寫下今天的關鍵目標。他說:「這是我為自己創造的能量場。能不能撐過去,不是看我多會拚,而是看我能不能每天守住這一小塊穩定。」
你怎麼養場,就會怎麼聚氣。有些人進辦公室,是來解決問題;有些人進辦公室,是自帶能量,成為穩定團隊的「氣場核心」。
你可以選擇每天焦慮、追趕、燃燒,也可以選擇為自己築起一個穩定、清醒、有韌性的場。
因為我們無法控制世界的變動,但可以決定在混亂裡,是否還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安靜地帶」。
寫在最後:人生過半,別再活得那麼用力
30歲之後,我們學會的不是「做得更多」,而是「把時間花在更對的地方」。懂得養生的人,會吃好、睡好;但懂得「養場」的人,會活得鬆弛、有意識、有節奏。
所謂的「場」,不是多高級的空間,而是你願意讓某些時間與地方,只為了成就你自己存在的純粹狀態:
- 書桌,是你對自己知識的投資場
- 廚房,是你對生活感知的修復場
- 床前的靜坐,是你心靈歸位的養神場
- 一段固定練習的時間,是你培養自律與穩定的訓練場
這些「場」,久了會像你心靈的花園,讓你在外界嘈雜中,也有一個可以回來的地方。
養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靜修方式。二十幾歲的急功近利,到了30歲的修身養性。學會為自己養一個場,人生才會釋放出空間,讓我們繼續成長。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30歲之後,我不再逼自己努力,而是開始「養場」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