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是菜鳥時,遇到進度延遲、客戶抱怨,會在第一時間去找主管報告說:「有狀況了,要處理一下。」
當下只覺得自己是稱職的回報者,直到某次,主管冷冷的看著我說:「你能不能帶著答案來提問?」
我當下有些驚訝,想說之前都是這樣報告的,為什麼主管突然有這樣子的反應。但也意識到,原來主管一直心有不滿!難怪每次回報完,都覺得溝通不順、氣氛緊繃,而問題就出在我沒在「報告」,只是在「推問題」。
從那次後,我學著一種方式說話,不再只是說出問題,也試著帶上解法、收斂重點、調整對話節奏。
經過幾次的試驗,主管反應變了,對我更信任,也願意放手讓我主導更多事。我總結出3個實戰技巧:
1.成為問題解決者,而非問題搬運工
很多人向主管報告時,只是單純的陳述問題,像是報告「現在進度落後了」、「客戶反應不佳」,但沒有給任何建議,主管就必須自己動腦想出對策。這種溝通方式,在無形中加重主管的負擔,也容易讓你被貼上「只能被動回報」的標籤。
更好的方式是:在回報問題時,也提出1~2個可能的解決方向。即使還不夠完美,也能展現你的主動性和判斷力。
例如說:「目前進度落後1週,原因是資源不足。我建議可以優先聚焦在關鍵功能,或是申請加派2名支援人手。這2個方案,您覺得哪個較符合整體規劃?」
主管要的從來不是資訊,而是可以基於資訊做決策的選項。
2.用SCQA打磨你的對話,讓訊息一擊必中
主管時間有限,大腦常處於高速切換模式。如果你的溝通方式較冗長又沒架構,會讓人很難抓重點,導致主管容易感到疲累,甚至失去耐心。
這時,SCQA(Situation、Complication、Question、Answer)結構,就會是提升溝通效率的秘密武器。舉例來說:
- Situation(情境):目前我們正在推動新版App。
- Complication(困難):但最近2週,下載量成長停滯。
- Question(問題):是否要調整行銷預算分配?
- Answer(解方):我的建議是,將原本7成集中在Facebook廣告的預算,調整為五五分,增加IG曝光,拉動年輕族群成長
這樣的說話方式,能迅速幫主管抓住核心,不用在冗長的敘述中自己去「翻找重點」。
3.持續校準,累積互信與默契
即使一開始抓到主管偏好,隨著情境變化,也需要不斷微調。有效的向上管理是動態調整的能力,而不是一招打天下。
實戰中,可以用這樣的節奏持續優化合作:
- 在專案關鍵點結束後,主動找主管回顧:「這次的報告流程,有沒有哪邊可以做得更好?」
- 接到新任務時,確認主管預期:「這次比較希望快速有方向?還是要確保有完整細節?」
每一次確認一點、校準一點,都能加厚你和主管的「互信存摺」,一旦建立起信任,你將獲得更多自主空間、更多關鍵任務,成為主管真正信賴的核心成員。
真正高效的向上管理,從來不是單向取悅,而是用思考和行動為主管分憂,為自己加值。
當你能以問題解決者的姿態出現,用結構化溝通讓主管省心,並持續微調合作模式,你和主管之間的連結,就不再是命令與服從,而是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