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故事的主角小白,是一個非常快樂的女孩。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辦公室裡,她走進門,笑盈盈的揮手向我打招呼。我當時有點意外——來面試還如此開心的人真少見!她的學歷、專業能力和面試表現都很出色,在她通過前2輪面試後,我領著她去找第3輪面試的主管;他剛好有事不在,小白便站在辦公室門外的走廊上等。
過了一會兒我又路過那個走廊,發現她在等待其他人資同事領路時,臉上也依然掛著淺淺的微笑。見到我走來,小白還是樂呵呵對我揮了揮手。我被她快樂的情緒感染,上班的心情也不那麼壓抑了。
小白只是個應屆畢業生。許多應徵者在面試時,多少會有一些緊張,但她好像完全沒有。在面試前夕,這位同學唯一的情緒,竟然就只是快樂而已。
最終小白順利通過了所有面試,快樂的回到人力資源部的辦公室,問我接下來還有什麼流程。我說沒什麼流程了,讓她等入職通知就好。
正好我要去茶水間,就和她一路往電梯走。在走廊裡時,我好奇的問她:「我很少見到這麼開心的面試者。為什麼妳總是很高興的樣子啊?」
「因為⋯⋯」對於這個問題,小白似乎有點意外,停頓了一下,然後還是笑著回答:「可以上班了呀,很開心!」
我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這種熱情。大多數來面試的畢業生,都是把上班當成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來執行。謀生當然是成年人要面對的首要問題,無論喜不喜歡、願不願意,你都必須工作賺錢。
當完成任務成為一件無法選擇的事情時,人們通常就會感到不快樂。所以來面試和入職的同學總是表情平靜,和我們交流的時候也帶著平靜的禮貌。
「那妳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工作呢?」我問。
「嗯⋯⋯因為我上學的時候就是學這個的呀。」小白的大學和研究所都畢業於名校,讀的是建築設計。
「那⋯⋯妳上學的時候為什麼喜歡這個科系呢?」我繼續問道。
「因為創作很快樂呀!」小白笑呵呵的伸出手比劃著:「你想想啊,那個地方本來只是空地,然後你看著一棟大樓突然就出現在那裡,最後可以和朋友們說那個是你畫的,多有成就感呀。」
天賦會從努力的第一秒,就開始作用
原來小白是很享受創作喜悅的人,這可以解釋她的好心情,但我的疑問並沒有完全解答。因為在這些年的工作中,我接觸過很多建築設計師,其中大多也是應屆畢業的學生,而我在他們的身上,並沒有見到過這樣極富感染力的快樂。因為設計行業的從業者非常辛苦。
我認識一個同樣就讀於設計類科系的同學,她曾經告訴我,有一次她堅持畫圖到深夜2點,實在撐不住了,只好上床睡覺。第二天她驚恐的發現,她的進度是全班最後,因為除她之外的同學都通宵趕工了。
在她們的科系,這種強度的任務並不會只有1、2次而已。我們知道,如果一份工作的強度實在太大,大到影響了人正常的飲食和睡眠,那麼身體所累積的疲憊感也會反映在情緒上。筋疲力盡的人是沒辦法快樂的——快樂也需要力量。
我對小白說了我的疑問,也講了這個學妹的故事給她聽。小白歪著頭想了想,回答說:「可是我沒有覺得很累。」難道是不同學校的教學強度有差異?我心想。
我又問道:「那妳的同學,有需要熬夜甚至熬通宵畫圖趕作業的嗎?」
她又歪著頭想了想:「有的⋯⋯還挺多的。」
「但妳不需要這麼辛苦。妳花更少的時間,也能產出和同學一樣的成果。」
「不,我的成果還要更好一些。」小白笑嘻嘻的說著,雖然她似乎想要委婉一些,但眼裡有明顯藏不住的自信之色。我知道她所言不虛,她在履歷上羅列了足足12次獲得獎學金的經歷。
我經常聽見有人說:「以你的努力程度,還不足以和人拚天賦。」那是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天賦產生作用的方式。一個人的天賦,並不是在努力達到一定階段時才開始生效,天賦是在一個人開始努力的第一秒就在發揮作用的。
天賦的範圍也不僅在於學習效率、產出速度和發展上限。更重要的是,天賦決定了正回饋產生的頻率,而這可以影響人工作和學習時的心態。
我們都學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但只有真正在某個領域鑽研過、和同行有過比較的人,才能知道「樂之者」成長速度的恐怖。
小白就是這樣一個「樂之者」。在建築設計這個競爭白熱化的行業,當別人咬緊牙關、燃燒健康拚搏時,她只是如遊山玩水一般,愉快的賞玩這一路的風景。這就是天賦的力量。天賦不僅意味著悟性和效率,還意味著良好的心態和健康。
「妳應該有感覺到自己很聰明吧?哪怕是在聰明人聚集的名校裡?」
「嗯⋯⋯有的。」小白似乎想謙虛一下,但最終抓了下腦袋,還是不好意思的說出了實話。我倆都笑了。
隨後我們的話題,又從遊戲回到了這份她剛剛找到的工作上,因為我驚訝的發現,即使已經通過第3輪面試,她依然沒了解過這份工作的具體薪水。
實習——應屆生最好的擇業武器
「哎呀,薪水嘛,大概有聽說一點,就差不多那樣嘛!」小白大剌剌的揮揮手,似乎對這件事並不太在意。
這可不能不在意呀?也許她有非選擇這家公司不可的理由?我想著,於是問她:「這次找工作,妳有考慮過其他公司嗎?」
「有的。」話題從遊戲轉換到擇業的時候,小白難得稍微收起笑容(但其實她還在微笑):「我去了很多公司實習,要嘗試過,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那份工作。」
她說:「我先去了深圳那邊一家很大的設計公司,那裡的設計案都很時尚,但沒有我喜歡的古建築設計,所以我幹得不開心,就放棄啦。」
「然後我去了地產公司當甲方,對,就是設計師最討厭的,老要他們改提案的甲方⋯⋯但是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他們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職場PUA*設計師,而我就是負責不斷否定設計師的作品和想法。我很不喜歡自己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也就放棄了。」
編按:原指兩性關係中,以男性為出發點所發展出來的人際交往技巧。因部分技巧涉及感情操控而存在不少爭議。此處引申為職場中上對下的精神控制。
我想了想,要讓這個總是快快樂樂的女孩去否定別人、打壓別人,也的確是難為她了。
「最後就是你們這家公司啦⋯⋯規模還可以,比較穩定,主要是工作內容是我喜歡的類型,所以我就沒想那麼多薪水的事啦。」小白總結道。
小白的求職過程,其實是一個教科書式的應屆生擇業範例。透過諮詢和上網查找得來的評價和資訊,或許是真實的,但提供資訊者的評價標準和感受,並不適用於自己。
職場老人跳槽時沒有「實習」這個選項,只能盡可能透過各種管道打聽資訊,但應屆畢業生還是有空間付出這些成本的。應該說,小白同學不僅在專業上很有悟性,在擇業的時候也同樣聰明。
《坐在對面的人: 職場面試官十年筆記,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他談完就知》
作者: 蘇見祈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2/11/29
作者簡介
蘇見祈
人力資源資歷超過10年,篩選過近萬份履歷,也是擁有百萬粉絲的部落客、作家,總是用溫柔的語氣說冷酷的現實,為你提供觀察生活和審視自己的新視角。告訴你為什麼你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故事裡有你想知道、該知道的答案。
已出版雜文集《狂人筆記》。多篇與職場、家庭、成長等社會話題相關,在微博獲得上萬轉發,閱讀量達千萬。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