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活在未來嗎?現在開始準備,才是穩健前行的關鍵。」這句話是我近期在企業授課時最常說的一句:真正懂得規劃未來的人,走路總比別人穩。
讓我分享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最近,我兒子通過了大學學測第一階段,開始準備第二階段的備審資料。家裡有要上大學的孩子都知道,第二關要準備非常多的資料,像是高中期間有沒有自主學習,或參加比賽獲得獎項的事蹟。
兒子覺得自己很幸運,不僅有參加比賽,也累積2份自主學習。 相對於他的同學,現在要準備資料時才發現,既沒有參加比賽,也很少有自主學習,現在就很懊惱。
太太便說:「好在你高一的時候,有安排你去參加英文比賽。還有爸爸建議你先想好自主學習要做什麼題目。」當初這些看似瑣碎的安排,如今成了他備審時的有力佐證。
你是規劃未來,還是等著被未來打擊?
現在事後證明媽媽的堅持是對的,這也是件很棒的事情。想要好的未來,現在就要準備。當你在高一的時候,你就要想好3年後的學測,會需要這些資料。如果現在你才要開始,一定來不及,也很難被學校錄取,因為這些的資料,教授看得出來是認真還是敷衍的做。
其實這就是提前準備的重要性。成功的人,總是提早看到別人還沒看見的事情,不是成功的人比你厲害,是他們比你早開始。
我分享另一個例子,為了不讓2個孩子的近視度數加深,我們選擇讓他們帶角膜塑型片,也必須定期回診檢查,而回診掛號都要事先預約。 太太知道規劃未來的重要性,因此她都會預約未來一年內的回診時間。這就是著眼未來,事先做好規劃。
如果你不想遇到事情時會手忙腳亂,提前做準備是必要的,那至於要提前多久呢?那就要看事情的本身。
培養長遠思維的3種習慣
那要如何培養長遠思考?我認為可以從「目標感、練習感、成就感」3個方向培養。
1.建立目標感:先想終點,再規劃當下
面對任何任務,別只問「現在要做什麼」,而要先思考「1年後、3年後我想達到什麼?」像規劃專案時,不妨分成3階段:「3個月內要完成什麼?半年後達到什麼?1年後的成果是什麼?」這種時間軸式的規劃,有助於拉長思考視野。
再搭配簡單圖表或數據視覺化,讓未來的好處「看得見、摸得到」,就能讓人更願意堅持。
2.培養練習感:模擬不同情境,建立應變能力
讓自己習慣思考:「如果⋯⋯那我該怎麼做?」透過反覆演練未來可能的場景,幫助你看清現在的每個決定,如何影響未來結果。
比如:「如果我想進外商公司,現在就該開始準備英文。」這種推演式的思維,有助於累積遠見。同時,也可以透過日常與家人或同事的討論、回顧過往決策經驗,不斷強化長線思考的習慣。
3.建立成就感:讓進步看得見,累積信心
長遠規劃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看不到短期成果。你可以設計一些「需要時間累積」的小目標,例如:存一筆錢、完成一門線上課程,讓人從中感受到「慢慢來比較快」的成就感。
記得設定可分階段完成的目標,並且針對每個小成果給予回饋與鼓勵。這樣一來,即使遇到挫折,也比較能維持信心與動力。
成功從來不是關鍵時刻的即興表現,而是日常裡不斷累積的結果。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每一步都在為未來鋪路。
想要未來不焦慮,今天就要提早準備。願我們都能活在未來,並為理想的人生預先搭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