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月,我比過去職涯16年的任何一季,都還要「好好下班」:接孩子回家後,陪打30分鐘的桌球,陪孩子吃晚餐後,一邊摧寫功課、催洗澡、催刷牙;一邊洗衣服、簽聯絡簿。等太太到家,孩子準備上床。

某天晚上,我跟太太說:「下班日子跟以前差好多,以前都會繼續工作到凌晨,現在終於知道要好好放鬆。」

43歲這一年,為了孩子,我儘量準時下班。我也終於明白,下班最重要的是儲蓄隔天的能量與情緒價值。

好好下班,是對好好上班的尊重

儘管沒有在工作,但我沒有因此放空,反而更常思考,無論是在跑步、通勤、或睡前的15分鐘。雖然沒有實際產出,卻能梳理出思緒。

我下班後的大腦使用說明書是這樣:

  • 毋須特別開工,但最好思索工作的大小事情;
  • 毋須煩憂心愁,但確實可以想想人生的走向;
  • 毋須做出抉擇,但務必蒐集關於決定的資訊。

所以,不工作的時候,我們能思考什麼?以下是我歸納的5種方向,與你分享:

1.想清楚:我的長期目標與短期行動一致嗎?

工作忙起來,我們很容易陷入「忙,但沒有方向」的狀態。你可以在放空片刻,問問自己:

  • 我現在做的事,離我想要的人生更近了嗎?
  • 這個月的努力,是否對準了我的3年目標?
  • 我是不是為了效率,犧牲了意義?

目標不是做完工作,而是走在正確的方向。

2.整理情緒與節奏:我的能量來自哪裡?又流失在哪裡?

工作讓我們高度連結他人,但往往忽略了與自己對話。沒工作的時候,你反而可以問問自己:

  • 是什麼讓我最近情緒不穩、易怒?
  • 我哪個時段最有精神?有在善用嗎?
  • 有沒有什麼情境是我總是感到焦慮的?
  • 今天我有哪個時刻感到快樂/卡住?

有時候,思緒的雜訊會在靜止時浮現,情緒的卡點也才會被看見。

3.回顧學習與成長:我最近吸收了什麼?有真的用上嗎?

在職場上,我們追求一直學習,但往往沒有好好整理學過的東西。沒工作的時候,是你變強的好機會:

  • 有沒有一個知識點,我學了但還不懂?
  • 最近看的那篇文章,有什麼觀點值得複習?
  • 在哪個專案學到新技巧,可以變成SOP?

知識的沉澱,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被有意識的想起。我自己的做法是大量輸出:藉由反思、消化、組裝、產製、整頓想法,輸出後,更可以檢視成效,或者是否能引起共鳴。

4.捕捉靈感:生活中有哪些小發現值得記下來?

不少創意工作者都說:「最好的點子,不是在會議室,是在浴室。」當你沒有在執行工作,你的腦袋開始進入聯想與連結的狀態。

試著留意:

  • 今天的對話中,有沒有人說了讓你眼睛一亮的話?
  • 路上看到的一個畫面,有沒有讓你想起一個創意主題?
  • 社群上某個讓你感動或好笑的貼文,可以怎麼轉化成內容或專案靈感?

5.思考人生:那些與工作無關,卻很重要的事

馬斯克曾說:「我會把人生分成幾個大塊,回頭看哪一塊在拖累我。」有些決定將深深影響你接下來幾年的人生路徑。

不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想想:

  • 我希望自己一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5年後呢?
  • 要不要趁今年做一次獨旅?轉換一下節奏?
  • 我是否該開始規劃理財、房子、孩子的教育問題?

6個讓思考方式更強大的方法

以下整理6個關於思考方式的洞見與觀點:

1.思考不是找答案,是釐清問題

許多人以為思考是「找答案」,但真正厲害的人,是善於定義問題。問題問得不準確,答案再多也沒用。

問對問題,不只是前置流程,而是核心能力。首位獲得電視包裝界奧斯卡(Promax Asia Awards)的台灣設計師羅申駿說:「我們花在提問的時間,應該比執行更多。」

過去專案常會卡在執行期突然轉彎,往往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一開始問錯問題。

至於如何問問題?麥肯錫的5 Whys分析法,也許是一個解方,透過連續追問5次「為什麼」來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直到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1. 定義問題:首先,清楚的描述你所觀察到的問題或現象。 
  2. 開始提問:針對這個問題,問第一個為什麼。 
  3. 持續追問:針對上一個問題的答案,再繼續問為什麼,直到你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
  4. 尋找根本原因:不限於5次,直到你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5. 制定對策:找到根本原因後,就可以制定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問題。 

2.思考是系統,不是情緒

對於思考,Daniel Kahneman區分了2種思考系統:

  • 系統一(快思考):直覺、快速、自動反應。
  • 系統二(慢思考):深度、省思、刻意思考。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時間都在用系統一。真正困難的問題(生涯選擇、商業決策、人際衝突)則需要系統二的冷靜與結構性思考。

遇到情緒激動時,不做決定,設定思考冷卻期;面對重要抉擇時,寫下思考清單(風險、替代方案、關鍵假設)。

我的情緒控管變好了,因為我明白,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放縱自己的情緒。

在情緒爆發前的3秒鐘,你能發現自己呼吸變急了、肩膀緊了、手掌開始發熱、拳頭硬了,然後,選擇不馬上反擊。

也許先離開現場,也許練習說一句話: 「我現在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等再談。」這不是修養好的表現,而是你正在學會用新的方式,練習做人。

3.思考不是孤立,是對話與輸出

很多人卡住,是因為思考只停留在腦中,沒有外化。說出來、寫下來、跟人討論,才會幫助你澄清想法與進步。

我現在的寫作,沒有要獲利、出書或授課。正因為沒有從寫作這件事獲得收入,任何負面的批評,不會動搖我持續輸出的決心。

經由對話與輸出,我們經常可以斬獲新的世界觀跟發展全新的視角,收穫最多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4.好的思考者,是對自己誠實的人

思考的困難在於「不想面對真相」:恐懼、盲點、利益衝突、過去的錯誤。誠實的看自己,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入口。試著想想:

過去逃避哪些問題?造成了什麼傷害?

  • 禮拜一早上首先要完成的3件事,寄信提醒自己。
  • 禮拜一整天要完成的7件事,寄信提醒自己。
  • 下週最重要的7個工作重點,如要開的會議、要見的重要的人,寄信提醒自己。
  • 今年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 思考中段的人生;想像你3~5年內要完成的志業。
  • 想像長遠的未來:我想到退休後,4~9月住巴黎,10~3月住台灣。

5.思考的深度,來自思維模型的多樣性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主張,厲害的思考者不只靠直覺,而是擁有一整套跨領域的思維工具箱。許多傑出的作品或創新方案,總是源起於思考。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在《破框思維的技術》中提出的創新6步驟:

  1. 選定一個值得解決的大問題。
  2. 打破舊有框架,尋找新的思考角度。
  3. 擴展選項,累積多元靈感來源。
  4. 組合再創造。
  5. 選擇並深化有潛力的構想。
  6. 敘事化,讓他人看見你看到的願景。

羅申駿老師在《問對問題,設計你的解決方案》這堂課中,提到透過問問題結合思維邏輯的重要性:

  • 問問題成為重要方法,幫助我們建立更清楚的藍圖。
  • 做任何事情之前,也應該向自己提問,去定義問題,才能讓投入更具價值。
  • 所有的細節和做法,都要回扣最初目標。
  • 要問很多的問題,沒有笨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好問題,問錯問題都沒有關係。

你可以這麼開始:

  • 閱讀跨領域知識,例如:心理學的認知偏誤、設計思維、行為經濟學。
  • 每當做判斷時,問自己:「我是否只是憑感覺?能不能使用工具重新看待?」
  • 每遇到一個問題,用麥肯錫的5 Whys分析法反覆質詢自己,進行拆解。

6.思考需要環境設計與習慣累積

你不能靠「靈光一現」來養成思考力。你需要打造思考的條件與儀式感。以下分享3個方法:

  1. 為自己保留無手機的沉思時間。
  2. 每週一次進行反思寫作練習,例如:這週學到什麼?有哪些判斷值得再檢討?
  3. 將頭腦最清楚的時段,保留給思考,例如:起床後的15分鐘、吃完晚餐散步15分鐘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思考才是

有時候,我們要給自己的腦袋一點空間,讓它做真正重要的事:檢視過去的苦痛與挫敗、看清楚現在的賽局與利害關係人。

沒工作的時候,不等於什麼都不做。你能透過思考、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樣的你,正在為人生做最重要的投資。

*本文獲「Elvis Lin」授權轉載,原文:下班後的人生:6 種思考方式,學會為人生做更清晰深度的設計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