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國家,企業也在思考少點工作的生活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拉瑟·萊恩綱斯(Lasse Rheingans)的代理公司位在畢勒菲爾德,公司名稱就用他自己的名字:萊恩綱斯責任有限公司(Rheingans GmbH)。

諮詢、制定策略、設計、研發,萊恩綱斯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典型的創意工作,也可以說是辦公桌工作。但是這家公司並不從早工作到晚,而是每天只工作5小時,早上8點到下午1點,每週25工時。

做出短工時的決定是在2017年,當時萊恩綱斯才剛接手這家公司。他思考,對他而言,有意義的工作應該是什麼樣子。受到一家美國企業的啟發,他想出一天5小時的工作型態。

高效工作專注5小時,杜絕浪費創造更多時間

他告訴我:「我注意到,就算是老闆也需要時不時休息一下,因為無法不間斷工作。」早上8點開始工作到晚上7、8點,並不能達到目的,也沒有長期意義。

拉瑟說:「我們的5小時工作超級有效率,而且每天都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嗜好及私人生活。」即使工時縮短,薪水和年休還是維持不變。

因為拉瑟接手這家代理商,他有個優勢:身為新的老闆,他沒有沿用舊程序,他的員工可以暢所欲言。他和他的團隊一起思考,如何在5個小時內完成工作:「什麼地方讓人分心?哪些過程根本沒用?」

首先著手處理拉瑟所說「低垂的水果」,也就是改善工作過程的簡單問題:電子郵件、會議、通訊軟體如Slack或Meeting裡的消息,這些不斷讓人分心。

他向我提問:「你有多常在會議當中想著,這根本只要用電子郵件就能解決?」光是改變過程就能每天節省2到3小時。此外還有定期工作坊,好找出還能改善的部分,以及是否所有的人以同樣的理解著手處理工作。

此外,從2017年開始還有一些改變。新冠疫情開始之後,拉瑟很早就讓團隊居家辦公:「收拾你們的筆電、辦公桌椅、螢幕,還有你們所需要的一切,現在我們大家都遠距上班。」

在家要照顧孩子的人就少做一點,他本人也要負責孩子的學習。學校下課之前幾乎不再能夠注意到工作日程,因此必須加以調整,他說:「相關的只是精神支持,以及少些壓力。」

目前他認為自己和公司在「摸索階段」,遠距工作,但維持工作5小時並不容易——也因為大家都能決定在何時與何處工作,「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落入過往習得的讓人倦怠的行為,」拉瑟表示:「我想要我的團隊盡可能減少工時,維持健康。」

麵包師傅創新工作模式,拒絕夜班換取合理生活

工作如何在職涯上發揮作用而不至於摧毀健康,這也是馬丁·坎莫斯提出的問題,他有個無法居家進行的工作:馬丁是個麵包點心師傅。

我們在某個週一通電話,他的麵包店,坎莫斯麵包店,這天其實休息,但是他早上還是會出現在店裡一會兒,要做酥皮,不過得等他睡飽了之後。

馬丁說:「這對我並非是種懲罰。的確,我必須到店裡,但是我要強調這其實是我的嗜好。」他把做麵包這個嗜好變成職業。

馬丁本來是電子資訊業的會計,偶爾才烤麵包,直到他決定辭去辦公室的工作。「辦公室的工作並不會看到真正的成果,」他說:「就像理髮師,把頭髮剪短之後,顧客感到滿意,那麼理髮師也會心滿意足,這就是我如今在麵包店裡的感覺。」

馬丁開始接受麵包師職業訓練的時候29歲,轉變相當劇烈:他工作的第一家麵包店,輪班從夜間12點半開始,在這一行是相當正常的時間。為了適應輪班工作,他和同事們協調,他說:「我什麼都試過了。」

他在上班之前和之後睡覺,但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律,「我白天還要上職業學校。我只在這家麵包店做了2、3個星期,然後想,不,這對我太難了。」他換一家店工作。回到辦公室?他從沒這麼想過。他深信一定有某個方式,能讓他擁有合理的工作時間。

2年之後他取得麵包師證照,之後一年間他在不同店家工作。耶誕節和跨年時,他在一家麵包店工作,「他們甚至有時晚上9點就開始烘焙作業,」他敘述:「然後中午才上床睡覺。」

在另一家店裡「我們早上7點開始,根本像度假一樣。」馬丁後來取得點心師證照,然後試著自己開一家麵包店,好能夠終於隨他的心意工作。

他在肯琴恩找到地方,在佛萊堡北邊半小時車程的距離,接近法國邊界。我問他,他早上幾點開始工作,他說:「目前我們早上5點半開始工作。」

7點開店,早餐麵包已經完成:小麵包、丹麥酥、葡萄和核桃捲、斯佩爾特麵包棍。但不是所有麵包都會在7點上架,馬丁說:「有些麵包要到8點半才會做好。」例如斯佩爾特全麥麵包,製作這種麵包需要幾個小時。

馬丁表示:「起初顧客們都會詢問,我發現他們早上就期待全品項。」不過現在大家都口耳相傳,幾點會出什麼麵包,「顧客沒有去別家店買,而是就晚點過來。」

有個顧客曾對他說,他可以早一點開始嘛,馬丁說:「但這正是我不想做的事。」過程確實還有一些可改善之處,麵包店畢竟才剛開張,但早點開始工作不是他的選項,其他來應徵的麵包師也覺得這樣不錯:「他們喜歡我們真的是手工製作,不求便利,而且工作時間合理。」

但有個問題,麵包製作少了夜間工作,也會跟著減少的是現金。

典型晚間工作的麵包店,針對午夜到清晨4點的工時有夜間加給,馬丁說:「這筆錢每個月約6、700歐元,免稅,拿在手裡的現金。我這裡沒有這筆加給,我因此提高底薪。」有些麵包師因此拒絕他提供的職位。

目前幾乎只有女性向他應徵工作,或許因為馬丁不僅重視對生活友善的工作時間,也因為他雇用時重視彈性。

「如果有女性麵包師來應徵說,我只能工作3天,從6點到8點,當然可以,怎麼不行?員工是否全職還是兼職,或者每天只工作2、3個小時,對我而言並沒有差別。」他有個打卡鐘,麵包店裡每個麵包師和銷售員都適用,他因此可以仔細計算工資。

各行各業探索4日工作制,不僅促進員工福祉也成招募優勢

其他較長工時的行業也開始轉念。柏林的星級餐廳「零下之一」(einsunternull)每週只營業4天,從星期五到星期一,人員領到和以前同樣的薪水。整個發展對主廚席維歐·佛矣孚而言有許多好處:餐廳營業的時候總是滿額雇用,員工比較好過。

降低工時首先可以做到公平給薪,因為過去從未能支付完整的工作酬勞。「所有的餐廳經營者應自問:我如何為員工多做一點,卻不會損害經營?」佛矣孚說:「我們也對自己提出這個問題,結論是:沒辦法多付薪水,那麼我們就必須減少工作時間來彌補。」

餐飲和住宿業其他公司同樣也試著每週工作4天,例如阿爾蔡-沃爾姆斯地區的朵靈飯店,正常全職工作天減少1天。

工藝界也運用每週4天工時制,好指導新進人員:水管師父阿佛列德·凱勒的公司每週五不上工,也有助於找到實習生。2022年他發出3個職位的徵人啟事,逆轉潮流收到10份應徵履歷。

此外每週30個工時在過去就曾發揮作用:威爾·凱斯·家樂(Will Keith Kellog)——沒錯,就是賣穀片的家樂氏,早在1930年代,他將自家工廠工人本就異於一般的每週40小時,降低成每週30個小時的工時,他於是在一個高失業率的時代多創造出一輪的工時,進而創造出新的全職工作。

這個調整非常成功:工廠意外減少,營業額維持高點。1935年,家樂甚至說明,他們能負擔工人每天只工作6小時,薪水就和以前工作8小時一樣。直到1950年代,他的工廠才又改成每週40個工時——因為員工想這麼做,他們想多賺點錢。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

書籍簡介

《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

作者:莎拉.韋柏(Sara Weber)
譯者:麥德文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5/03/17

作者簡介

莎拉.韋柏(Sara Weber)

生於1987年,LinkedIn前總編輯,記者、作家及數位策略專家。

她在德國邁茲大學研讀出版及圖書學,並且在慕尼黑德國記者學校進修。目前以自由作者的身分為《德國時報》、《南德早報》及《鏡報》等撰文,特別關注工作、數位化及經濟等重要議題,是德國網路社群的代表性人物。

這位德裔美籍作家目前住在慕尼黑。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