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長過程中常聽到一句話:「凡事要多替別人著想。」然而,出了社會、到了職場,卻讓我開始懷疑:這樣真的划算嗎?會不會反而吃虧?

事實上,無論從心理學、社會學還是職場管理的角度來看,「給予者」往往才是人際關係裡的最大贏家

幾年前,我在一位暢銷作家的粉絲團底下留言:「很喜歡你的文章。」沒想到,她不僅親切回覆,還主動加了我好友。幾個月後,輪到我出版新書,因為遇上疫情,導致行銷推廣困難重重。在我一籌莫展時,她主動對我說:「把書寄給我,我會幫你推薦。」

她不只真的幫我推薦,甚至還整理出十幾個推書的方法,從社群發文到尋找廣播節目,細緻程度讓我感動不已。還有一位勵志暢銷作家,他毫無架子、主動邀請我去他的新書活動,協助我拓展人脈、打開了我的視野。

這2位作家的人脈廣泛,從出版圈、媒體圈到學界、創業圈,都有人願意為他們助力,她們的人緣好,不是因為「有求必應」,而是因為他們長期習慣幫助人,讓別人願意真心回報他們,在關鍵時刻提供支持。

為什麼給予者是長期贏家?

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給予》一書中,將人際互動分為3種類型:

  1. 索取者(Takers):在乎自己能得到什麼。
  2. 交換者(Matchers):講求公平,你給我多少,我就回報多少。
  3. 給予者(Givers):願意先付出,不急著計算回報。

他發現,雖然「給予者」在短期內容易吃虧,但在長期關係中,他們往往成為職涯與人際關係的最大贏家。原因很簡單,給予者在提供幫助的過程中,累積啟信任與聲譽,這些無形資產往往比短暫的利益更有力量。

例如,史丹佛大學的實驗發現,當一個人在團隊中被認定為「樂於幫助他人」的人時,其他人更願意與他合作。越是慷慨的人,越能吸引機會。

如何在日常中適當的幫助他人?3個具體技巧

很多人會說:「道理我懂,但該怎麼做呢?」其實,給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透過日常練習來累積。以下3個技巧,能幫助你在人際中實踐「善的循環」。

1.主動提供價值

在職場中,如果同事臨時被主管要求交報告,卻手邊工作堆積如山,你可以主動提供一些範本或數據,讓他快速完成。

別等別人開口才行動!當你主動給予時,信任的種子就種下了。這不僅能化解當下的困境,也會讓同事心中默默記住你的支持。

2.投資情感

投資情感,就是在別人需要時,願意伸出援手。當對方低潮時,你的一句「我在這裡」,可能比昂貴的禮物更能讓他銘記在心,朋友間也是如此。這就是情感投資的力量。

3.設立健康邊界

許多人害怕給予,擔心被利用。事實上,給予不是「無底線付出」,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

心理學家海蒂‧瑞納(Heidi Reeder)提出「承諾方程式」(Commitment Equation),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要平衡:過度付出會導致倦怠,而適度的界線,才能讓關係長久。建議在心中設定3個問題:

  1. 這件事是否超出我的能力?
  2. 對方是否值得我投入?
  3. 我是否會因為這份付出而失去平衡?

當你能設立健康邊界,你的給予才會是長期的正向能量,而不是自我消耗。

幫助他人能獲得的4大收穫

我認為,給予者在長期關係中會收穫4好處:

  1. 累積信任:信任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透過主動協助所累積而成。
  2. 加深關係:給予能讓彼此從泛泛之交走向深度連結。
  3. 內心的滿足: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幫助他人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與催產素,使人感到快樂。
  4. 善的循環:善意可能在未來以機會、友情或救援的方式回到你身上。

回想起那位作家的善意,我最被觸動的不是她幫我推廣了多少,而是她展現出來的真誠與慷慨。她讓我明白,真正的人際贏家,不是擁有最多資源的人,而是懂得給予的人。

在現實社會裡,計較眼前的得失,或許能帶來短暫的利益,但唯有給予,才能讓你在人際網絡中穩固自己的位置。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