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想問,到底是我不夠好,還是他早就內定好了?」這是小薇在週五晚上打電話給我時說的第一句話。

她是一間設計公司的資深企劃,負責許多關鍵專案,常常加班、主動幫團隊收尾,但最近,公司晉升了另一位資歷較淺、卻與主管私交較好的同事為專案負責人。

她坦白說:「我不是氣他升了誰,而是整個過程讓我覺得努力根本沒人在乎。」

小薇不是沒表現,也不是沒能力,只是主管好像總把關注放在某些「特定人選」上。這樣的處境,你是不是也曾多少遇過?

  • 明明專案主力是你,卻總是別人得功勞。
  • 升遷加薪總繞過你,卻給了跟主管交情好的對象。
  • 提出的建議被忽略,隔天卻看到主管用「別人的名義」提出。

你開始質疑:「是不是我真的不夠好?是不是主管根本沒看見我?」

但冷靜下來後,你也想問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遇到主管偏心、不公平的職場環境裡,我到底該怎麼辦?」

什麼是「偏心」?有時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我們先來釐清一件事:「主管偏心」不一定代表你不被肯定,而可能是以下幾種情境造成的誤解或結構性問題:

1.資訊不對稱造成的誤解

你看到的是主管只找某些人討論,但也許主管私下對你是肯定的,只是沒有明確表達。許多主管沒有情緒表達或溝通技巧,讓人容易誤會他有「小圈圈」。

2.情感信任多於工作成果

有時候主管偏好跟自己「合得來」的人,因為這樣溝通更輕鬆、合作更快。但這種「喜好導向」會讓能力強卻個性內向的員工吃虧。

3.人脈資源導向的政治選擇

有些主管會刻意靠攏某些對公司有權勢背景的員工,這時候「公平」可能已經被犧牲在權力運作裡。

無論是哪一種,「主管偏心」都不是你能控制的情況,但你可以控制的是:你要如何因應這種環境,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在職場的「不公平」中,練出策略腦而不是情緒腦

我想和你分享3個有效的應對策略。

策略1:與其憤怒,不如搞懂權力地圖

每個職場都有一張無形的「權力地圖」,看懂這張地圖,是你站穩腳步的關鍵。

  • 主管的決策風格是什麼?重數據還是重人情?
  • 團隊裡誰是他的意見領袖?他會聽誰的話?
  • 哪些人被重用,是因為表現、關係,還是剛好踩中需求?

當你看懂這張地圖,就不再是情緒裡的受害者,而是能分析出局勢的人。

這會幫你做出更有利的選擇:調整表現方式?找到能讓主管看見的工作環節?轉換到另一個更公平的舞台?

策略2:不要只做「默默努力的人」,而要讓影響力被看見

很多能力強的年輕人常說:「我想讓成果說話。」但在現實中,光有成果,還不足夠。你還要學會「讓對的人看見你的價值」。

這並不是邀功,而是:適時匯報、有效提案、清楚讓人知道你能解決什麼問題。

舉個例子:

  • 做完一個活動方案,不只是交出成效報告,而是要提出:「這次方案的3個轉化關鍵,未來我們可以複製到其他專案。」
  • 主動在內部會議簡報時提到:「我觀察到的3個使用者行為,或許可以幫下一個產品優化。」

你不只是做執行,而是幫主管「思考與補位」,這樣你才會被當作「團隊的解法」,而不只是「工具人」。

策略3:如果已確定不公平無法改變,那就用離職創造新選擇

有時候你已經努力了、策略也調整了、問題也溝通了,依然沒有改善,那就不是你的錯,而是體制問題。

此時,選擇離開不是逃避,而是對自己負責。離職不代表你輸,而是你不願意再浪費時間在錯誤的賽道上。

但離職前,你可以做3件事:

  1. 累積履歷成果:將你做過的專案彙整為成果案例。
  2. 釐清下一步目標:你是想升遷?想換產業?還是轉換角色?
  3. 建立外部關係:參加行業社群、LinkedIn主動連結人脈、接觸其他公司文化。

這會讓你在選擇的時候,有更多掌握權。

職場上的逆風,不是被討厭,而是被忽略

分享一位年輕朋友故事。

她在一家廣告公司,表現亮眼,但主管從不主動稱讚她。升遷機會也總是輪不到她,反而是另一個比較「會說話」的同事屢屢獲得機會。

她原本也想離開,但後來,她做了一件事,她決定改變策略。

她開始主動參與跨部門專案、爭取內部教育訓練講師、分享個人觀點文章到公司社群,3個月後,她被邀請參與年度策略會議,成為年輕主管的種子名單。

她說:「原來我不是被討厭,而是我沒有讓他們看見我能做什麼。」

在不公平裡,活出你的秩序

不是每一個主管都公平,也不是每一間公司都透明。但這世界上,一定有值得你付出的環境與舞台。

而你能做的有4點:

  1. 不陷入情緒化的抱怨。
  2. 練習看懂職場邏輯。
  3. 用策略增加自己被看見的機會。
  4. 在該轉身的時候,勇敢離開,成全自己。

你不需要等別人給你公平。你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舞台。即使在偏心的環境裡,你也可以成為一個不偏不倚、清醒而堅定的人。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主管偏心,怎麼辦? 我該離職嗎?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