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常見一種迷思:只要一個人專業能力強,理所當然就能當好主管。
但說真的,專業跟管理根本是兩回事。專業強,代表能獨立處理問題、具備深厚知識與技能;但管理需要的是協調、溝通、授權,與帶領團隊的能力。
把兩者畫上等號,就像期待一位米其林主廚,能自動變成五星級餐廳的總經理,不但不合理,還可能導致災難。
我們可以用4個象限來看待主管: 橫軸是「有沒有專業知識」,縱軸是「會不會管理團隊」。
用這4個象限的視角重新分類主管,就能發現每種類型對團隊的影響完全不同。有些人是值得追隨的好領導,有些則是應該及早識別、避免長期共事的風險對象。
從4個象限看主管類型
透過「專業能力」與「管理能力」的組合, 我們可以畫出4種典型主管類型。
1.理想型領導者:有專業、會管理
有這類主管,是團隊的幸運。他們不只懂得實務內容,還能有效規劃、溝通、授權與激勵團隊。
他們能清楚說明為什麼這樣做,也會適時放手,讓團隊有發揮空間。 這種人稀少,但一遇到,值得學習與追隨。
2.資源型領導者:沒專業、會管理
這類主管雖不懂一線細節,但懂得找對人、設定目標、追蹤進度與排除障礙。他們像導演一樣,不用自己上場演, 但知道怎麼組合演員與資源。他們能為團隊創造空間,但前提是要謙虛、不裝懂。
3.職人型升任者:有專業、不會管理
這類主管常來自內部升遷,技術一把罩,卻不擅溝通與組織。他們可能會介入過多細節,難以放權,讓團隊感覺被過度干預。
若能學會信任與引導,他們有機會轉型為好主管; 但若執迷於「自己做最快」,團隊將無法成長。
4.高風險地雷型:沒專業、不會管理
這類主管是團隊中的最大變數。他們可能仗著權威隨意決策,或是完全放任團隊,對下屬不聞不問。不論是哪種,都會讓團隊陷入混亂與失能。
棘手的2種地雷型主管
當一位主管既沒有專業知識,又缺乏管理能力,團隊的未來往往岌岌可危。但更麻煩的是,這類人還可能分為2種極端風格,各自會帶來不同災難。
類型1:窒息式領導
沒專業、不會管理、還一直亂管,這是最令人窒息的主管類型。他們對專業毫無概念,卻喜歡指手畫腳,無法放手給懂的人做決策。常見情況包括,忽然改變方向、堅持用錯誤的方法、用KPI亂施壓又無法把標準說清楚。
表面看來是在「積極參與」,實際上會讓團隊疲於應付,士氣低落,效率全面崩潰。這類主管最危險的是,他們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類型2:放空式領導
另外一種是沒專業、不會管理、放著不管,相對於亂管型,這類主管選擇放空式領導。他們對事情不了解,也不想深入,碰到問題只會說「你們自己看著辦」。表面上好像「給自由空間」,實際上是在推卸責任。
團隊短期內可能運作良好,但當遇到衝突、轉型或緊急狀況時, 可能因為缺乏方向與支援,讓系統將瞬間瓦解。
辨識出這2種主管,及早因應或避開,是每個職場人都應該具備的生存本能。
隱性地雷:「努力但不聰明」的主管
還有一種「隱性地雷型主管」,他們不懶惰、看起來非常賣力,時常加班到深夜、緊盯每個細節,但問題是,他們缺乏判斷力,執行力雖強卻常常用錯地方。
他們會花大量時間盯報表格式、改簡報字型、追蹤小錯誤,卻無法釐清真正的目標或挑戰。他們堅持既有流程、反覆的重做,卻無法思考為什麼成效不佳。
他們會用滿滿的會議與「檢討進度」掩蓋自身對策略的無知, 讓整個團隊在原地打轉、讓下屬耗盡體力,卻看不到進展。
更糟的是,這種主管往往自認「很負責任」, 甚至會把問題歸咎於團隊執行力不足,導致下屬在疲憊與自我懷疑中被耗損。
若你發現自己正被這類主管帶領,最好的做法不是改變他,而是評估自己是否值得繼續投入,甚至是考慮儘早離開,為自己的職涯保留可能性。
*本文獲「彼得的外商隨筆」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