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指出,隨著生成式AI滲透企業與營運,AI不但沒有削弱英文在全球語言中的地位,反而進一步鞏固英文的優勢。

根據統計,全球約有15億人能用英文溝通,其中僅有3.75億是母語人士;可見「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已成為無數高階職位的基本門檻,對於那些只能勉強應付英文日常對話的人才而言,幾乎形同職涯無形障礙。

《金融時報》指出,AI加強了英語實力在職場中的優勢,原因如下:

英文世界觀主導AI思維

AI工具看似人人可用,但它們的「語言基因」卻高度偏向英文。西澳大學的語言學家塞萊斯特.洛羅(Celeste Rodriguez Louro)指出,目前用來訓練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資料中,有高達90%是英文內容。

求職網站LinkedIn指出,截至2024年,英文是網路內容中最受歡迎的語言,佔網站總數的近52.1%。西班牙語排名第二,佔網路內容的5.5%,其次是德語,佔4.8%。印度語、波斯語、漢語和印尼語——約有27億人使用——比重卻僅各佔約1.5%。 而這些網路內容都是用來訓練AI模型的資料。

換句話說,AI是聽英文長大的,它擅長用英文理解這個世界。

雖然ChatGPT、Gemini都可以理解我們輸入的中文指令,但追根究柢,這些AI工具底層的「世界觀」與文化框架,都是以英文為主,它深植以英語文化為核心的價值觀。

即使AI能用繁體中文回應,它其實也是用英語的語境以及文化視角來回答,這讓英文的國際主導地位變得更強勢。

當職場溝通、報告與決策都逐漸仰賴 AI,能流暢使用英文的人才,自然擁有科技與認知上的雙重優勢,並在職場中搶得先機。

跨國企業以英文為第一優先語言

根據《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從歐洲知名航空公司空巴(Airbus)、雷諾汽車到三星等跨國企業,紛紛將英語列為共同的企業語言。即使是過去對英語實力要求不算高的日本企業,也已全面以英文作為主要工作語言,包括了夏普(Sharp)、樂天(Rakuten)等公司。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珀(Simon Kuper)以自身經驗為例,他表示過去花了十年苦學德語,但如今在職場上遇到的德國母語人士,反而堅持用英語交流,讓他沒有機會說德語。

從歐洲的職場數據就能看出,英文能力不僅吃重,更演變為職涯競爭的標配。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23年釋出的職場研究顯示,在歐盟國與英國的線上職缺中,總計有1,100萬筆職缺(約占 22%)明確要求英文能力,而要求德語的職缺僅占1.7%,多數還集中在觀光業。

過去在歐洲曾是「主流語言」的法語、義大利語,現在幾乎沒什麼優勢。法語只出現在1.1%的職缺中,跟冷門語種巴斯克語的0.8%差不了多少;義大利語更少,只有0.4%。

管理階級與專業技術領域的職缺更明顯,有近一半都明講或暗示:你得會英文,才有資格應徵。中文雖然是全球最多人說的語言,但在歐洲也只在1.3%的職缺中被提到,而且大多也是服務業或觀光業。

AI時代對語言能力的要求走向極端

在AI和全球化改變語言生態的時代,其他語言的影響力正在快速轉變,走向極端化。

有了生成式AI,只懂幾句基本的英文單字會話,或只懂英文寫作的求職者不再享有過去的競爭優勢,庫珀指出,如今DeepL等AI翻譯工具逐步取代英文寫作,非母語人士在報告與簡報上能與母語人士站在同一起跑線,這也削弱了英文原先在「文字掌控權」上的優勢。反而是能「流利使用並活用英文」的人,在職場中擁有更高話語權。

一位在美國銀行業工作的非英語母語者觀察與他分享,在跨國合作溝通時,用簡單清楚直白的英文最有效,但在高階職位上,「幽默感」與「詞彙運用的靈活性」變成新競爭力。他的上司來自常春藤名校,文學底子讓他能自在切換高雅語言與接地氣的口語,輕鬆贏得眾人好感。

會第二語言如何加分

然而,庫珀也發現,在AI時代如果精通其他冷門語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母語是荷蘭話的庫珀分享,他在工作場合遇到的荷蘭人都會說流利的英語,但用荷蘭話溝通能快速建立彼此信任,能在茫茫人海中以鮮為人知的語言聊天,就像加入專屬俱樂部。

在法國保險業工作的英國朋友指出,雖然公司第一工作語言是英文,但真正被老闆提拔升遷的關鍵,卻在於能否流利使用企業的母語(法語)參與會後非正式討論,例如酒吧聊天談心或在WhatsApp群組裡的日常溝通,這些時刻通常不會使用英文。

這些案例在在說明了一件事:AI時代會英文,不再是「加分項」,而是「必要條件」。

資料來源:FTLinkedIn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