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洪彣欣,怡東集團共同創辦人,企業高階主管講師與教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資碩士及台灣大學PMBA。創立「人才梯隊Oright Model模型」,以量化的方式協助企業選才及育才,解決接班問題。

我從事企業人才發展輔導顧問多年,想鼓勵新鮮人和想轉職的朋友們,應該適才適所,勇於找到真心想做的事或工作。

我有個從事財務工作的朋友,在剛畢業時較看重薪水,主動選擇加入財務部門,也獲得滿意的收入。不過在工作幾年後,他發現自己對於人資領域的工作更感興趣,主動向公司表示想內部輪調到人資部門學習,但主管希望調派他到海外分公司歷練,因而拒絕。最後這名財務朋友抑鬱寡歡,開始心理諮商。

找工作3大誤區:過去的所學、擅長科目、有前途的職業

這樣的案例不算少,因為每個人在找工作時,大多會從找自己讀的科系、擅長什麼開始找。多數人或多或少會受過去所學,或是普羅大眾認為有前途的方向找,最終不幸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又因社會期待和沉沒成本,放棄探索自我的機會。

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會讓你廢寢忘食,而且很有成就感。興趣之所在,就是天賦之所在,只是多數人欠缺探索人生方向的機會,導致對自我欠缺了解。

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有興趣、有收入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正確的職涯觀念——「有興趣就不累,但工作不能純靠興趣」!不能產生價值的興趣,是夢想,很難長久且穩定的發展。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學生念的是人資專業,但她渴望當作家,工作幾年後,她開始在下班時間寫職場文章,也靠這個興趣獲取收入。

比起直達車,先工作再讀研究所會更好

我建議社會新鮮人在進入職場時,應該多元探索不同領域,勇於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商管研究所,甚至會鼓勵學生工作2到3年後再回來唸研究所,先探索完興趣、想從事的工作和真正步入職場,才能真正了解適合自己的工作,也更能從理論融會貫通並實踐。

另外,建議新鮮人不要第一份工作就定下來,年輕時可以多加探索、多多轉換跑道。但要注意的是,30歲後要累積專業及經驗,以獲取未來10到20年更高的薪水和職位。

畫出第二條生涯S曲線,提前培養第二專長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我的人生前半場已經選錯路,也產生沉沒成本了,該怎麼辦?

建議已經計劃未來要轉職的朋友,可以畫出第二條生涯曲線,提前培養第二專長幫未來鋪路,讓自己在人生責任最大的階段,持續有穩定收入。

另外一種情況是,想轉換跑道卻猶豫不前、擔心太多,我會更鼓勵你早日做出改變,不適合時就適時轉彎換個方向。當你找到能兼顧興趣與價值的所在,就能真正往自己想發展的方向前進。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