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人(陳人豪),美國企管碩士、台灣人資碩士,具美國人力資源認證協會(HRCI)頒發之「資深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師認證」(SPHRi)。曾任職於台商、美商、韓商、中商、白俄羅斯商,具本土上櫃公司及跨國公司工作經驗,擔任104履歷健檢志工。

許多在業界表現亮眼的中高階工作者,外人看來光鮮亮麗,坐擁高薪與職銜,背後卻有長工時、犧牲家庭、身心俱疲的代價。當「好工作」讓你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時,衝動離職絕非最佳解方。

鼓勵工作者用專業人士的思維,不只在公司裡做專案經理,更要成為自己人生的「職涯總設計師」。

以下透過一套系統化的思考框架,教你擺脫「想走卻不敢走」的兩難,將模糊的轉職焦慮,轉化為清晰的策略藍圖。

第一步:認清你的職涯陷阱

專業人士的轉職「卡關」,通常不是能力不足,反而是因為選項太多而迷失方向。迷惘背後,有2個更深層的阻力:

1.世俗標準vs內在渴望

當你的核心價值(陪伴、健康、自主)與職位條件(高薪、大公司、有頭銜)嚴重拉扯時,你會不斷陷入「既想成長又想回歸家庭」的矛盾循環,最終被困在一個看似水準之上、實則吸乾你的「高薪陷阱」中。

2.隱形的自我設限

許多轉職的阻礙,不是來自於能力本身,而是源於低估自身能力。你可能嚮往某個職位,卻因「非本科出身」或過去有負面經驗,認定自己「不夠格」。自我篩選就像一道隱形的牆,讓你主動避開眼前的機會。

你必須誠實的進行內在探索,才有機會打破困擾你多年的信念框架。

第二步:繪製你的職涯藍圖

你需要一張穩固的「職涯藍圖」,作為轉職決策的判斷依據,以免外在噪音與內在矛盾干擾你。這套方法是將商業決策的邏輯,應用到個人職涯規劃上:

1.建立產品規格:想像你理想的一天

要決定下一份工作的樣貌,你必須先搞清楚人生的核心需求。請將所有關於工作的想法驅趕出腦中,描繪一個完全屬於你、最理想的一天。

你在哪裡醒來?身邊有誰?你做了什麼讓自己快樂和滿足?接著,捫心自問:在這幅完美的畫面裡,「工作」占據了什麼位置?

如果你的理想生活藍圖中,完全沒有工作元素,這代表「工作與生活平衡」對你而言,並非可以權衡的選項,而是人生核心需求。這張藍圖將成為你評估所有轉職機會的最高指導原則。

2.進行績效評估:解碼你的心流時光

回顧你的人生,找出最有成就感的瞬間及最挫敗的低谷經驗,從中提煉出驅動你前進的核心動力,以及絕不能容忍的職場禁區。這份清單,就是你的「工作體檢表」。

例如,當專業能力被公開肯定時,你會感受到極大的快樂,這代表你的核心價值是被看見與發揮影響力。反之,若重複無聊、缺乏成長的工作讓你感到窒息,這就是你必須避開的職場禁區。

3.繪製能力地圖:盤點真實能力,打破職位迷思

許多人在轉職時會卡在「我沒有該職務需要的能力」裡。要打破這個魔咒,就需要拆解現有職位累積的能力,並和目標職位連結。

舉例來說,一位業務工程(Sales Engineer)想轉職為產品經理(PM),職務看來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在日常工作中協調不同部門完成客戶專案,就是PM的專案協調能力;控制產品的成本與利潤,就是成本控管能力。

你會驚訝的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你早已鍛鍊起轉職所需的核心技能。你需要的不是重頭學習,而是「重新包裝與命名」你的專業能力。

第三步:從逃離到策略性設計

當你釐清內心方向後,會發現解決方案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離職或留下」,而是一種更具智慧的「重新設計」。

從情緒反應(Plan B)到策略設計(Plan A):轉職的底層邏輯,就是一場策略性設計。當你急著轉職到「離家近、能準時下班」的公司(Plan B:逃避策略),解決了短期的焦慮,卻犧牲了長期的事業發展與成長性。

高明的做法,是應用「策略性設計」(Plan A):繼續留在目前這份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主動調整工作模式與創造外部條件,來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把生活困境,視為一個待辦專案!

許多工作者能管理複雜的商業專案,卻在面對家庭挑戰時感到無力。這時,你需要像拆解工作專案一樣處理個人困境。

例如,面臨「通勤時間長,家庭存有1小時托育空窗期」的困境。一個專案經理在面對資源缺口時會怎麼做?答案是:尋找外部支援。你可以透過「外包」,在家附近尋找臨時保姆解決1小時的照護空窗。

這個看似簡單的思維轉變,是將自己從被動的承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資源整合者。一旦主要障礙被解決,你就可以將目標從「年底一定要離職」,調整為更具策略性的「至少要做滿2年」,讓自己從情緒的追隨者,蛻變為職涯策略家。

真正的改變,往往不是來自於環境的巨變,而是來自於我們看待與解決問題的方式。你的職涯,你就是總設計師。從今天起,停止無盡的等待與猶豫,為自己進行一次策略性的自我對話,踏出成為自己職涯「總設計師」的第一步吧。

*本文獲「宇宙人」授權轉載,原文:工作者的自救指南:重新設計你的工作與生活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