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will never run out of work, but you’ll always run out of time.」
這句話,是我加入外商第一年最深的體悟。
在踏入這個環境之前,我在本土飯店業工作多年。即使遇到旅遊旺季、節慶假日,忙碌歸忙碌,但總能靠著加班幾小時把事情清理完畢。即使擔任了夜班經理,工作節奏依然是日復一日,可預測且可完成的。
那時我理所當然的認為,只要肯加班、肯努力,任何工作量都能「做得完」。直到來到外商,才發現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工作就像海浪,一波接著一波的湧上來。新的專案、新的任務、新的變更,每天都有新東西無止盡的堆積。不再是「努力一點就能清完」的量,而是「就算給你加班10小時,也無法做完」的質。
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是一種稀缺的資源,不只是工時長短問題,而是必須用更高層次的思維來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與行動。而這個衝擊,只是故事的開始。
老習慣帶來新問題:越努力越焦慮
起初,我以為自己只是還沒適應節奏。於是,我下意識用過去在飯店業的工作方式,應對外商的挑戰——照單全收每個任務,把每個細節做到一絲不苟、盡善盡美。
我以為這是敬業,也是專業,但現實卻給了我沉重的回擊。
這裡的工作不是做完就沒事,而是做完後,又有新任務排山倒海而來。照單全收的結果,是每天加班到深夜,卻依然焦慮未減。而且最可怕的是,我逐漸發現,花大量時間認真處理的這些事,對我的整體目標沒什麼實質幫助。
我把時間投注在無關緊要的小任務上,努力的、認真的完成,回報卻極低。而真正需要投入心力的大事,反而被擠到遙遠的待辦清單尾端。
越努力,越感到無力;越認真,越陷入焦慮。這時候我開始明白,我的問題不是「夠不夠努力」,而是有沒有「找對努力方向」。
找回掌控感:管理有限時間的7個關鍵做法
意識到問題之後,我開始逼自己學會一件事:不是把所有事情做完,只做最重要的事。為了重新掌握主動權,我逐步建立7個小習慣,也從中找回平衡感與產出的品質。
1.計算投入產出比:Impact×Effort思考模式
每一項任務開始前,我都會問自己:「這件事的影響力有多大?需要花多少力氣?」接著選擇投入影響力高的案子,並付出合理的努力。
2.善用優先順序法:艾森豪矩陣分類
我學會依重要性與緊急性分類事情,立刻做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排入規劃,緊急但不重要的能交辦就交辦,不重要也不緊急的直接刪除。
3.掌握80/20法則:從最重要的少數開始
列出所有待辦清單,挑出對整體成效影響最大的20%。這樣一來,即使只能完成少數幾件事,也能產生最大價值。
4.問對關鍵問題:「如果不做會怎樣?」
每當不確定該不該接下一個任務時,我會問自己:「如果這件事不做,最糟會發生什麼?」如果答案是「沒有實質後果」,那就可以放心放掉。
5.任務拆解:用空間換取時間
面對龐大又抽象的任務,我學會先拆解成小步驟,具體化每個小步驟,在有限時間內逐一推進,而不是被大任務壓得喘不過氣。
6.勇敢刪減:認知損失規避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刪除一件工作,是因為已經投入了時間或情感。但我提醒自己:投入過,不代表值得繼續投入,該停損的時候就堅決刪除。
7.防止範疇潛變(Scope Creep)
完成一個任務時,最難的是抗拒「再多做一點」的誘惑。我學會設定清楚的範圍,做完就結束,不延伸、不加碼。這樣才能保護時間,也保護心力。
這7個做法,並不是一蹴可幾建立起來的。一開始,我也常常在「想做更多」和「該停下來」之間掙扎。
但每次練習都讓我更清楚一件事,在時間無窮匱乏的世界裡,真正的力量不是努力做完所有事,而是堅定的選擇做對的事。
高產能的人,贏在時間的複利效應
在外商工作的這幾年,我越來越確信一件事:在同等的時間內,決定成果的,從來不是工時長短,而是投入的品質。
當你學會計算投入產出比、學會判斷輕重緩急、學會刪除無關痛癢的任務,你就能用有限的時間,創造出不成比例的價值。
而高產能,會帶來一連串正向循環:
- 你能完成更高影響力的工作,於是被更多人看見。
- 你能專注在重要任務上,於是獲得更多信任與資源。
- 你能用節省下來的時間,投資自己,持續進步。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小小優勢的累積,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
時間永遠不夠,工作永遠做不完。但只要你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駕馭時間,你就能在永無止盡的世界裡,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打造屬於自己的勝利方程式。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