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要記得,最重要的資產始終是自己,我們將時間花在哪兒,都會決定我們未來往哪兒去。
以我而言,就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我才會在研究所時期決定辭掉幾份兼差,專注於學業並把論文完成,因為我認為順利畢業比賺錢更重要。
出社會後的兼差,在一些外部刺激後我也決定停下,因為我認為學習比短期收入更重要。年輕時雖然我的商業意識沒那麼強,但還是會盡可能選擇對未來更好的那個選項。
在任何時刻,我們都要盡可能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保留給最重要的事。做好最重要的事,所能創造的效益遠高於你做100件瑣碎的事。我們得讓自己的時間空出來,同時把自己的腦袋也空出來,才有餘裕思考,也才有餘裕往人生下個階段邁進。
把時間空出來,時間管理很重要
「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差別只在每個人對待時間的方式不同。」
你能否列出下個星期的完整行程,並對行程加以分類,看看自己的時間都花費在哪些地方?
下圖是多年前我擔任專業經理人時的行事曆,當時我在某家大公司擔任部門最高主管,管轄的部門超過20個,所以可以看到我的行程中充滿了各種會議。
事實上,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各種管理會議、業務會議、產品會議與跨部門會議,以及我轄下各部門的部門會議上,時間窘迫到連經常性的一對一談話,都只能用午餐時間。
這種行程下,工作的品質不可能太好,生活的品質也不會太好。經過有意識的努力,3個月後我的一週行程變成這樣。
行程的數量或許沒有減少,但可以看到屬於公司會議的套色區塊大量減少了,從原先需要消耗32個小時的會議,減少為9個小時;而原先占用午餐時間的一對一,也被我調整到下午1點,除此之外,我將更多時間放在部門內的管理,也把晚上跟週末的時間都保留給私人行程。
這2個版本的行事曆,最大的差異在於時間的自主權。本來我的行事曆是被公司、老闆和主管決定,我必須要出席他們認為需要我的每個會議。但很多時候我只是擔任備詢角色,不見得要參與,我只要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找到能替代我的人,就能不參與會議,甚至可以建議直接取消會議。
3個月的時間,我就不停的運用這樣的方法,努力找回自己時間的自主權。
把精力找回來,精力管理更重要
時間管理做得好,你就能更加妥善運用自己的時間。在35歲前,我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放在時間管理上,因為我認為專業經理人角色,遭遇到的挑戰太多了,能做好時間管理,找回時間的主導權已經很了不起了。
但在35歲之後,我接觸了心流,開始覺察到自己在心流狀態下的生產力有別於一般狀態,其中的差異可能高達10倍。我回想起剛出社會那段時間,每天回家都寫程式到2點還樂此不疲的狀態,這才發現,那時的我應該就是處在心流狀態,所以短短半年的時間,程式能力才會突飛猛進,甚至從本來基礎最差,一路躍升為部門的頂梁柱之一。
精力,是注意力、體力與腦力的綜合體。生活中有許多事特別耗能,有些事則會給自己增加能量。那些耗能的事,會大幅消耗精力,而增能的事,對精力的耗損則相對較低,而且還能帶來愉悅感,讓自己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上圖是關於精力使用狀態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在精力使用量低的時候,我可以很輕易進入心流狀態,因為腦袋中沒有太多煩惱或讓人內耗的事,我就可以非常專注,在短時間內完成複雜的任務,效率非常好。我稱之為最佳效率區。
不過隨著事情的增加,工作任務的加重,需要煩惱的事情變多,要應付的人與事變雜,也會讓不如預期的事增加,這時我雖然還是能處理,也能保持基本的冷靜來處理每件事,但我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在狀態內,很難進入心流狀態。有時夜深人靜沒有其他干擾時,能夠產生一小段的心流狀態時間,但因為時間也比較晚了,身體也會累,所以持續時間並不長。
當事情與問題多到一個程度時,我通常只能靠著時間管理的技巧,嘗試去安排每件事情的優先順序,並逐一處理。但因為進不了心流狀態,我不僅生產力低落,也根本無法處理那些需要大量腦力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我能做好的通常就是那些例行任務。
在別人的視角看來,我可能還是能處理很多事,可能還會獲得讚賞說我怎麼有辦法搞定這麼多事。但我是有苦自己知,因為那種狀態下,我根本沒法做任何有價值或高品質的產出。對我來說,每一分精力的使用所創造的生產力是不同的,精力使用量越高,生產力往往越差。
精力使用量跟投入時間有正相關,但投入時間並非唯一影響的因素,因為當我投入在開心的事物時,我很可能會連續工作2天2夜,但長時間都在最佳效率區。
跟精力使用量有關的因素除了時間之外,還有工作內容與人際關係。有些事情雖乏味卻又不得不參與,像是會議、帳務問題,或是組織政治問題,對我來說都是極端耗能的事;或者應付一些難搞的人,像鴨霸的客戶、難相處的同事等,這些其實都會嚴重消耗能量。
活到這個年紀,當然我也有一堆處理這些人與事的方法,但不代表這些不耗能。我只能降低它的耗能量,但無法降到毫無影響。當我意識到自己進入心神渙散區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嘗試給自己踩煞車,問題不大就休息個幾天,問題大就進入休耕狀態。
我這輩子有2次進入嚴重內耗區,一次歷時半年,一次歷時2個月,都是很糟糕的經驗。當時不僅每天起床都覺得累,甚至到睡前腦袋都還在想著要處理的事跟要面對的人,對很多事都提不起勁,對人也沒什麼耐性。
這麼多年下來,我慢慢找到調節精力的方法:
- 投入有熱情的事。
- 跟相處起來舒服的人為伍。
- 對凡事懷抱感恩。
- 追求需要的,而非想要的。
- 採取行動或果斷放棄,不要糾結。
- 好好回報對自己好的那些人。
- 滿足自己而非滿足他人。
- 幫助他人成長。
工作與生活中,總不會一切都順利,但當我越往以上這些內容靠攏,獲得的結果通常越好。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拆解人生關鍵變數,掌控財務、工作、人際與個人職場定位,活出自我版本的人生》
作者: 游舒帆(Gipi)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06/12
作者簡介
游舒帆(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致力於將商業思維推廣到所有需要的人身上,歡迎加入商業思維學院一起學習。
曾任鼎新電腦總監與 Tutor ABC 協理,在14年的工作經驗裡,擔任主管的時間超過12年,期間帶領與指導過的部屬超過500位,同一時間最多同時管理300位左右同仁,直接指導超過50位以上的合格主管。
除商業思維學院外,亦兼任多家知名企業管理顧問與業界講師,同時也是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inside、專案經理雜誌等眾多電子媒體專欄作家。能運用簡單且通俗的架構來解釋複雜問題,並能根據對象的知識與能力水準因材施教,頗獲好評。除了在工作上跨越研發、產品、運營、維運、行銷與銷售範疇外,每年仍閱讀超過200本以上的書籍。
- 主講課程:專案管理、運算思維、資訊技術、時間管理、人際溝通技巧、人生策略、青創思維、團隊領導技巧、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 著有《商業思維》、《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OTPR敏捷工作法》等。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