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對於時間很隨便,下班時間常常就是拿來耍廢、玩電動或跑趴。隨著年紀增長,慢慢發現時間不夠用,才知道時間就像是貨幣,如何應用就像在決定怎麼花錢一樣。有些人會花錢在娛樂,有些人會花錢在投資。時間也是一樣,花在對的地方就會產生價值。

在摸索多年後,以下是我會留下時間投資的4個習慣,養成習慣後,覺得投資報酬率超級高!

1.正念冥想

一天至少花20分鐘,早晚各10分鐘。隨著習慣養成後,可以慢慢調整成一次15分鐘。

在冥想的時候要刻意練習控制大腦,不要讓前額葉被短期刺激牽著鼻子走。這個練習也能延伸應用到無聊想滑手機、出現多工(Multi task)衝動時。一次次成功的阻止前額葉被快速刺激綁架,可以強化自制力,提升生產力。

2.慢跑

一個禮拜跑個2、3次,每次30分鐘,跑個3到5公里,依照每小時6到8公里配速。跑步除了保持身體健康以外,另外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刻意練習放空大腦。

之前看過一個哈佛畢業演講的影片,裡面提到,菁英很習慣把時間塞滿,修很多學分、參加實習、從事課外活動。雖然看起來很充實,但把時間排滿要付出的代價是,大腦會沒有多餘的空間思考,做這些事時就只是像機器一樣,把清單上的待辦事項劃掉。

跑步和冥想的效果不同,冥想有點像是訓練自制力,跑步像是放鬆自制力,任由思緒遨遊。持續放空大腦,讓大腦可以在最放鬆的情況下產生想法。以下是我在跑步時可能會出現的思緒:

  • 我想寫一篇關於習慣的文章。
  • 可是⋯⋯我的工作還有什麼事情沒做完。
  • 喔,等等,某支股票好像可以加碼。
  • 我下個月要去哪個國家出差呢?
  • 是不是要來安排放假旅遊的行程。

雖然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是大腦其實是在處理這些資訊,並且找出事件之間的關聯和記憶點。

3.提前安排

每個禮拜開始之前,我會花1、2個小時提前安排下個禮拜的行程,每個行程以半小時為單位。

首先,我會把所有該做的事情列出來,寫在一張紙上,接著分類事情的種類及優先順序。分完後,我會決定什麼時段要處理哪件事,並且提前在行事曆上空出時段給安排好的事情。

這個習慣非常、非常少人有,因為要在禮拜天晚上花2個小時,提前開始下個禮拜的工作真的非常痛苦,但,這樣做的好處絕對遠大於投資的時間。

你不只能確保安排好的時段有效率,也可以延伸這個習慣的廣度和深度。像是把安排時間的技巧延伸到每一天(提升廣度),想好今天該做的3件事情;或是增加深度,把某件事拆解成好幾個月要處理的順序,以終為始的做好規劃。

4.多多閱讀

至少維持每個月1到2本書。其實不需要練習,一本書大概10個小時以內就可以讀完,簡單一點的可能不到5個小時。

閱讀種類除了自助書(self help)、商業書、管理書以外,還分成2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要和作者對話(可以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找到知識的共鳴並提問,做筆記吸收知識。絕大多數的讀者可能沒有解鎖第一個層次的閱讀。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是透過輸出,套用在生活上,來驗證自己的理解能力。例如,看書看到腳踏車,闔上書本後,你是否能憑空畫出腳踏車?畫出來的是否符合設計標準,還是差很多?知識和認知是兩回事,只有透過練習,才能把知識轉換成技能。

有這2個層次的閱讀能力,大概就能贏過9成的人。不誇張,在我認識的人裡,很少很少遇到有這樣實踐的人。

一週要花90分鐘投資4個習慣

這4個習慣的好處是要上手超級簡單,一個禮拜的投資量只要:

  1. 冥想:平均每天30分鐘。
  2. 慢跑:平均每天15分鐘。
  3. 規劃:行程平均每天15分鐘。
  4. 閱讀吸收知識:每天30分鐘。

平均每天花一個半小時投資在這些事情上,遠比從事其他娛樂來得有價值。而且這4個習慣是環環相扣的,可以用來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冥想就像是板擦一樣,可以把白板上的雜訊都抹掉。慢跑時的思緒就像在空白畫紙上滴下幾滴墨汁,任由它慢慢渲染開。思緒成型後,可以在不同的思考節點劃上相關聯的線。墨水暈開了,則要決定要怎麼構圖,規劃不同時間去完成畫作中的不同區塊。

吸收知識就像學習繪畫技巧,慢慢精進自己的筆觸,讓圖片活靈活現。久而久之不僅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將這樣的思考流程內化。能做到大概就能贏過90%的對手。

但是要注意,在上班一整天後,還得要撥出這一個多小時來堅持,其實很累。我花了快十年才培養出這些習慣,以至於多數時候壓縮到自己的放鬆時間。現在,我正在試著改掉一些習慣,讓自己不要累過頭,但這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本文獲「彼得的外商隨筆」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湯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