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我總感覺有位同事「處處針對我」。他不會在公開場合指責我,但常常在跟主管開會時,補充我沒說清楚的細節、質疑我報告的數據來源,甚至有幾次讓我在例會上語塞。每次與他有互動時,我內心都會浮出「他是不是在讓我難堪」的念頭。

直到某天,另一位同事無意間提起:「某某最近很常幫你說話耶,他覺得你很有潛力,只是還沒完全站穩。」我這才意識到,原來他那幾次補充,都是希望我不暴露過多失誤;提出的質疑,是在拉高我們提案的可信度。

這件事讓我開始審視:我是不是太急著分類好人或壞人,反而讓自己被誤解傷到。

負面互動更容易被記住和放大

為什麼我那麼快就把同事當成敵人?答案其實不複雜,人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會傾向於簡化判斷,把周圍的人劃分為「挺我」或「擋我」2種,以便快速做出行動和決策。這是一種心理防衛,也是職場生存機制。

但問題是,如此劃分會讓人忽略情境與角色的差異。在公司裡,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做事的邏輯也不一樣,有些人看似針對你,實則是他對「流程」或「品質」有更高的要求;也有些人是因為必須向上負責才對你特別嚴格,並不代表他們私下不欣賞你這個人。

更常見的,是我們自己在接收資訊時會有所偏誤。負面互動更容易被記住,甚至被放大,而他人默默協助或保留善意的時刻,卻常被大腦忽略。

久而久之,我就像被情緒導引、感覺被放大,而沒看見事實。於是,一個可能是盟友的對象,就這麼被劃進了「敵方陣營」。

3個人際關係練習法,判斷誰是盟友、誰是敵人

這段經歷之後,我調整了自己看待「職場敵人」的方式。與其第一時間把別人歸類為對立方,我會用以下3個練習觀察訊號:

1.把「敵意」拆解成具體行為,再重新判斷

覺得某人針對你時,先不要急著下定論。不妨問自己:「他做了什麼,才讓我有這種感覺?」如果只是某次在會議上補充說明,或某次對你提了比較尖銳的問題,那不一定是針對,可能只是他的工作方式。用行為去判斷,通常會離事實比較近。

2.觀察對方如何對待別人

有次我發現,讓我覺得壓力很大的同事,對其他人也是一樣的直白和嚴格,這讓我理解到他並非針對我。從旁觀察他人的互動方式,就能更準確的理解他人性格。

3.給自己一次延遲定義的機會

當你內心浮現「他是我敵人」的想法時,不妨留一點空間問自己:「要不要3個月後再重新評估這段關係?」許多不舒服其實是因為當下的誤會或角色張力引發的,如果能延後定義關係,也許會發現,這個人是你最可靠的工作夥伴之一。

不急著定義關係,會出現另一種風景

有了那次經驗後,我開始提醒自己:職場上有衝突的互動,很多時候只是因為立場不同、語氣直接,或是因為彼此還不夠熟悉。太快將他人歸類,很可能看錯人,也可能錯失更多合作的機會。

每個人在公司裡都背負著不同壓力與目標,有人在意流程、有人看重結果,有人只是話說得重了點,摩擦有時是職責所需,有時只是習慣差異。真正的成熟,不是擁有識別敵人的雷達,而是有延後判斷的耐心與寬容。

所以,下一次覺得某個人「不懷好意」時,可以先問問自己:「如果他不是我的敵人,那他可能是什麼?」

這個問題不一定會立刻有答案,但它會打開理解的門,那正是我們在職場最常忽略,卻最需要的東西。

*本文獲「彼得的外商隨筆」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