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卓君柔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柏樂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及人生策展人心理諮商所。臉書粉絲專頁:【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你是否遇過這種人:能力很強,卻因為脾氣問題錯失機會?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看到或聽過這樣的現象:有些人能力出色,卻因為脾氣急躁、人際關係緊張,而無法順利晉升;相反的,有些人或許專業能力不算最突出,卻能在關鍵時刻成為黑馬穩住局面,獲得信任與機會。

這背後的關鍵不僅是「專業能力」,更是「情緒資本」的累積與運用。首先,先來認識「什麼是情緒資本」。

情緒資本(Emotional Capital)是什麼?

情緒資本是源自於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的概念,是個人對內情緒管理、對外人際互動的能力。此項能力不僅影響個人的工作表現,也會決定此人在組織內的影響力。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一書提及,一個人在職場上的成功,不僅僅來自於智商(IQ)與專業能力,絕大部分更是取決於情緒智慧(EQ)。

EQ包含認識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人際關係管理5大面向,在高度複雜的職場環境裡,具有良好的EQ,更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為什麼情緒是商業互動裡的關鍵?

1.情緒影響決策力

情緒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進而影響決策。你可能有這個經驗:在憤怒或焦慮的狀態下,我們更傾向於做出衝動的決定,像是低估風險,或高估自我的理性。

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們總是理性、利己,追求最大利益。但現實是,其實很多時刻,我們的決策會受到當下情緒影響,而非純粹的理性分析。

有經驗的職場智者,懂得有意識的調節情緒,確保在做關鍵決策時不受干擾。例如,面對突發狀況時,他們會先穩定自己,讓情緒回歸平穩,再冷靜評估解決方案,而不是受到短暫的恐慌或憤怒影響做出錯誤決策。

2.具備高情商者具有較佳影響力

影響力不只因職位高低與靠權力或強迫達成,更是來自於個人影響力——能使他人願意接受你的想法,進而改變行為,或朝著你希望的方向行動,能讓他人信服並願意合作。

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影響力》(Influence)一書中提到,人們更願意跟隨具有能穩定情緒、展現自信與共情能力的領導者。

當一個人能夠覺察、理解並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因壓力失控,不因衝突而以情緒化方式回應時,周圍的人會展現出更多對此人的信任。

「信任」是人際互動中非常重要的基底,我們常說「有關係就沒關係」,在團隊合作中,情緒穩定的影響者往往能有效化解衝突、促進合作,進而提升影響力。

3.良好的情緒管理有助於提升抗壓性

職場為壓力場,無論是業績壓力、與客戶應對、同事競爭、與上司溝通,這些都可能讓人感到焦慮或挫折。講到這,你可能覺得「職場也太慘了,壓力山大,好想躺平趴下」,然而,中等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拿出最佳表現。

高情商的人,能在有壓力時採取有效、有益的評估方式,彈性的選擇問題型調適策略或情緒型調適策略,前者是運用認知解決問題,後者是運用關係與方式調解情緒。

如何化壓力為助益?

1.辨識非理性想法

是指學習辨識與質疑內在非理性或適應不良的思想,並擴展認知彈性。例如將老闆給予的麻煩任務,視為學習而非找麻煩。

2.情緒覺察與調節

當強烈情緒來時,看見它、因應它。例如透過按下內在暫停按鍵,並注意呼吸、正念冥想獲得內在充裕空間;透過運動降低皮質醇水平與釋放多巴胺。

3.尋求社會支持

向信賴的前輩或同儕請益,有支持人際系統,獲得情感支持。

上述方式都是健康、具彈性的因應壓力方式,能讓個體在挑戰中保持穩定。

如何增加情緒資本?從情緒智商(EQ)5大面向下手練習

1.認識情緒、培養情緒覺察力(Emotional Awareness)

首先,你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後才有機會分門別類的有效管理。你可以:

  • 有意識的感受並辨識情緒信號:察覺自己在壓力下的身體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 紀錄認知、情緒、行為間關聯:紀錄當發生什麼刺激時,你會產生什麼反應。例如被同事揶揄時,感覺身體緊繃與臉部發熱,好像是尷尬,也像是憤怒,因為認為沒有面子、不被尊重。此刻可以罵回去,或是嚴肅的與同事說已跨越互動界線。幾次下來,就會發現身體緊繃可能與界線被侵犯有關。

2.管理與調節情緒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你就可以動用認知資源與過往的成功經驗,讓自己在情緒中有選擇。

你可以:

  • 延遲情緒反應:當你感到憤怒或焦慮時,內在出現一個大大的stop符號,先暫停10秒,再決定如何回應。
  • 轉換專注點:當負面情緒湧現時,刻意轉移注意力,例如去散步、聽音樂,讓自己冷靜後再面對問題。

3.自我激勵與認知他人情緒

發展具同理心的能力,包含接納自己與同理他人。當我們能理解他人情緒、做出適當回應時,將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你可以:

  • 換位思考:我更喜歡稱此為擴展思維視角,試著想想對方怎麼想、為什麼如此想、進而理解對方如此思考與行為背後,可能的情緒狀態及動機。
  • 積極傾聽:在對話中先擱置偏見與預設立場,帶著好奇並專注於對方說什麼、怎麼說,以及那些可能沒說出口,但隱藏在非語言訊息下的情緒。

4.人際關係管理

願意從自身做起、給予正向回應,建立正向循環的人際互動。

  • 主動關懷與傳遞正向情緒:例如在會議中給予積極反饋,給予同事提升信心的具體回應。
  • 不將負面情緒視為有害狀態並積極因應:當團隊人際氣氛低迷時,透過展現穩定的自身狀態、運用幽默感或鼓勵性話語,幫助他人調節情緒與再建構認知。

在職場上,理性、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決定長遠發展的,往往是你的感性與情緒資本。一個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情緒,並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的人,更容易贏得信任與機會。

《情緒賽局》一書的作者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理性研究中心主任——艾雅爾·溫特(Eyal Winter),他透過該書揭露人類兼具理性與感性,並表示,「最終擁有優勢的不是僅靠理性運作的人,而是感性與理性兼具的人。」

情緒管理並非天生內建的配備,而要透過有意識的覺察、學習與反覆練習提升。當你願意開始培養情緒覺察、練習情緒調節、發展同理心,相信你在職場的表現與人際關係,會一點一滴提升,有一天成為後輩口中的「高情商前輩」。

*本文獲「卓君柔」授權轉載,原文:軟硬兼具: 職場不僅需要硬實力強,更需具有情緒資本-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