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幫人做履歷健檢時,我注意到一種現象:有些人頻繁換工作,每段任期都不長,且職缺類型與內容相似。他們常說自己「工作越換越差」、信心也越來越低,甚至想轉職,卻不知道要轉去哪,整個人陷入茫然。
其實,問題不在於換工作,而是背後的邏輯
如果我們換工作的理由只是「這份工作讓我情緒不好」,而不是「我想獲得哪些技能與成果」,那離職就會淪為一種情緒反射:
- 主管對我很兇,我要離職。
- 同事冷淡難相處,我要離職。
- 工作氣氛不好,我要離職。
- 3個月沒加薪,我要離職。
- 請假太難,我要離職。
這樣的離職只是在逃避不舒服的情緒,而不是為了前進。短期工作經歷很難累積實質技能或成果,也難跳脫原本產業,進而造成面試時說不出口的離職原因,自然也難找到更好的工作。
若每次離職原因都雷同,就該思考:這會不會是自己該突破的瓶頸?我剛出社會時脾氣暴躁,常因工作分配不公或排班問題與主管衝突,甚至因此離職。但後來我反省:平常我只顧埋頭做事,忽略了與主管的溝通與尊重,當然會被當成「麻煩人物」。
後來我開始學習向上管理,不只建立更好的主管關係,也努力提升自己在團隊中的價值。從那之後,排班與分工的問題就不再發生,也真正體會到與主管良好互動的重要性。
規劃職涯前,先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
被問到理想工作,大家都能脫口而出:「錢多、事少、離家近」。但若進一步追問,答案就沒那麼清楚了:
- 「錢多」是年薪多少?2年後、5年後的目標是?
- 「事少」是每週工作幾天?每天幾小時?
- 「離家近」是幾分鐘內?還是希望能遠距、數位遊牧?
- 這三者之間,排序怎麼選?哪個最重要?
若沒有明確需求,只會被媒體介紹的新產業吸引、盲目跟風,但是否真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未必想過。反觀職涯穩定的人,大多在轉職前就釐清了目標,也知道下一步要累積什麼。
若只是跟著別人的選擇走,自己就像職場觀光客,處處走馬看花,卻沒有建立真正的主場優勢。
別人看起來工作越換越好,真的是這樣嗎?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只看得到對方光鮮的一面——升遷、跳槽、年薪破百。但那些背後的掙扎與壓力,往往沒被說出來。很多成功,看起來是運氣,其實是別人默默努力的結果。所以與其羨慕,不如思考自己是否也能一樣努力。
工作越換越慘,背後的問題通常是:沒有目標、沒有技能、離職太衝動。這讓離職變成一種情緒的逃避,而非職涯的選擇。
真正好的離職,應該是在理解自己要什麼、做好技能準備後,做出的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當你越來越能釐清方向,並善用每一段工作經驗當成職涯養分,不強求完美選擇,而是一步步靠近理想職涯,那麼工作自然會越換越好,職涯也會越走越穩。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明明都是換工作,為什麼他工作越換越好,我卻越換越慘?】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