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上的住宿條件很舒適,食物也很可口,更令人驚喜的是能夠遇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靈魂。

和聰明人閒聊,是最聰明的學習方法

其中有一位50多歲、來自以色列的攝影師,名叫Honey,他從小就喜歡偷拿媽媽的相機拍照,長大後還榮獲以色列最具權威的攝影大獎,現在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專業攝影師。

還有位名叫Sap的英國人,外表非常瘦弱,完全看不出他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退役軍人,他曾經和3位好友駕著木帆船,橫渡全世界最波濤洶湧的德瑞克海峽(Drake Passage)。

每天晚上,能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充滿智慧與故事的聰明人聊天,交流彼此的經歷與見解,讓我的旅行充滿了豐盛的體驗。這些與人相遇、交談的片刻,對我而言,甚至比旅途中所見的壯闊景色更加令人難忘。

閒聊,是最不費力也最深刻的學習

我們平時都喜歡和聰明人聊天,而這種「聰明」,很多時候其實是來自於對方能夠「領悟」我們所說的話,能明白和理解我們的觀點和想法。

現在有不少人常覺得,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似乎都不太聰明,他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錯覺,可能是因為太在意別人有沒有「領悟」到自己話語中的重點。當一個人將此作為判斷對方是否聰明的評判標準時,往往就顧不上發現周圍人身上那些值得欣賞的閃光之處了。

曾經有人問我:「老師,我覺得身邊的人都是一群『垃圾』,我在這群人裡面最優秀,我因此感到非常孤獨,該怎麼辦?」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我通常會提醒對方:「如果你真覺得身邊的人都是『垃圾』的話,你更應該思考的是,你為什麼會離『垃圾』這麼近。」

我覺得他身邊的人不一定都是「垃圾」,而是他沒有辦法發現別人的美或智慧罷了,僅此而已。其實,每一個人在談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時,都是聰明人。當你聊到對方的興趣和熱情所在,你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收穫。

在16世紀的西方,「與人聊天、說故事」這件事有一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名稱,叫作「沙龍」。表面上是一種私人聚會,但實際上,它孕育了許多思想史上極具影響力的觀點與火花。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歷史悠久的大學裡,依然存在這種非正式的學術交流方式,以「與聰明人閒聊」的形式延續著知識傳承與思維激盪。

我們身邊的人,也許不是什麼領域的專家或者大師,但很有可能在某方面具備不容小覷的專長。透過與這些人交流,不僅可以快速獲得實用的資訊和知識,還可以讓並不熟識的人打開心扉,分享他們的故事和人生智慧。

那麼,要如何挖掘他們的「聰明點」、發現他們身上的優秀之處呢?聊天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聊得深入、有價值,問題的設計很關鍵:不能太正式,也不需要太刻意,問題不要限太死,也不要太開放。

閒聊的狀態其實最好,因為一個人的本質、最核心的智慧,往往都是在不經意的閒聊中流露出來的。

當你真誠的與人交談,你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聰明的一面,我們不妨從認真發掘身邊人的智慧開始,學習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別讓小圈子限制你:學習應該無所不在

如果你總是待在熟悉的小圈子裡聊天,久而久之就會發現一件事:即使是你心目中認為的「聰明人」,他們身上的故事和聰明之處很快就被了解得差不多,也很快就被學得差不多了。

這正是我們需要不斷的擴大社交圈的原因。

能生活在這個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只要你手中有一支能上網的手機,就可以學習到任何知識。

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社群,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與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交流、學習。當你在這些社群中與他們進行交流時,其實就是在和這個領域裡面最聰明的人對話。

網際網路的力量,讓我們和聰明人的距離如此之近,也讓我們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你還在抱怨找不到靈魂上的知己,那很可能說明你還沒真正去善用身邊這些觸手可及的工具與資源。

閒聊10分鐘,勝過查資料10小時

不過,再精采的網路交流,也比不上一次面對面的對話與學習。

16世紀的西方除了盛行沙龍文化,當時歐洲的各個行業都還有自己的工會。那時,不管是鐵匠工會還是木匠工會,該領域的匠人和專業人士都會聚在一起,彼此分享自身的技巧和心得。

而在現代社會,這樣的工會可能轉換了形式,可能是某個微信群組或是一場經驗交流分享會。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一次又一次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型交流會,很多時候,你在工作中或某個特殊領域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或許只要在對談中短短的10分鐘,就能讓你茅塞頓開、獲得突破。

像我太太曾有段時間對二手奢侈品非常感興趣,想透過買賣二手奢侈品來賺點額外收入。

但是當她真的深入這個領域,了解了一些行業內部的知識後,她才發現原來行業門檻和經營模式並不像她想像得那麼簡單。

其實她一開始花了許多時間在網路上搜尋資料,但那些資料雖然看似豐富,卻只是紙上談兵,並不能解答她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問。那些資料遠遠比不上一位有經驗的過來人實際的分享,甚至直接進入一間專門經營二手奢侈品的店,和老闆聊2句收穫都還要更多。

面對面的交流,獲得資訊的效率不僅更高,內容也更實用、更貼近現實。因此,我真心建議大家,無論身處哪個城市,都要盡可能爭取線下見面的機會,哪怕一年只能參加1、2次線下聚會,也許就是那一次的對話,能夠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本文摘自野人出版《看得越遠,走得越直

書籍簡介

《看得越遠,走得越直:沒空在角落哭泣,找好人生座標,我獨自升級!》

作者:艾力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5/08/27

作者簡介

艾力

★當當網年度最具影響力作家
★中國作家富豪榜年度新銳作家
★亞馬遜中國年度新銳作家

本名努爾艾力.阿不利孜,現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語教師、「原力英語」創始人、託福中國青年品牌大使,曾擔任中國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奇葩說》參賽選手。

作為知名英語教學專家,獨創IKCMI教學法,面授學生破萬;網路課程「酷艾英語」播放破億;「原力英語」學員超過10萬,教導學生遍布全球各地,其中不乏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名校的學生。

「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創始人,著有《你一年的8760小時》、《人生的84000種可能》等暢銷書。也是前新東方教育集團演講師與培訓師、北大傑出校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