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我的綽號是「番茄」。因為我在眾人面前說話時,容易臉紅,所以才有了這個綽號。容易緊張的性格,即使長大了也沒有改變。
在這次的轉職面試中,我被問到過去的經歷,因為回答得非常不流暢,結果失敗。但是,這並不是因為我對自己的經歷沒有信心,而是因為我準備得不夠充分。準備不足,會導致自信心下降。當有人說自己在面試時缺乏自信,我認為準備不足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每個人都想逃避自己的缺點,但坦誠的承認自己的缺點,並努力克服它們,這樣一來,面試官就不太可能會問你不想回答的問題了。
不光彩的經歷,要這樣傳達
當你被問到自己感到沒自信的經歷時,該如何回答?這是有訣竅的。關鍵就在於「最後一定要以積極的方式收尾」。無論怎樣的經歷,都一定會有能夠獲得的東西。在面試時,你應該將這些收穫傳達給面試官。
解釋工作空窗期時
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時做出職業規畫,為尋求更具發展前景的職業,我決定離職(狀況)。離職後,我先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涯和未來。接著,為了就職後能夠更快的做出貢獻,我學習了OOO。
在這段期間,我希望發揮自己的OO專長、挑戰△△的想法越加強烈,因此決定應徵貴公司(積極的結尾)。
解釋短期離職時
在之前的工作場域,我每天都獲得寶貴的經驗。但由於OO的緣故,我更加強烈的希望能夠△△(狀況)。我提出導入OO的建議,但公司的政策難以施行,因此即使會導致短期離職,我也希望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於是決定離職。
OO的部分,是我入職前沒能處理好的自身失誤。經過這次反省,今後我將更努力的工作,為公司做出貢獻,因此決定應徵貴公司的職務(積極的結尾)。
解釋離職時
在OO(例如環境變化、業務負荷等)的狀況下,我希望盡可能的為公司貢獻所長,卻因為過度努力而搞壞了身體。儘管我向主管商量過要△△,但狀況沒能馬上改善,因此我選擇了離職。現在我已經恢復健康,能夠在控制身體狀況的前提下正常工作了。
離職讓我有機會面對自己,我希望轉職到能夠長期工作的環境,因此應徵這份工作(積極的結尾)。
面試時撒謊是不對的,但我也認為不需要坦白說出所有事情。此外,「不要流露出心虛的情緒」也很重要。即使有工作空窗期或短期離職,也完全不代表你做了什麼壞事。「因為這是自己做出的選擇,雖然會反省,但我並不後悔。」只要你用這樣的態度來平淡的表達,對方也會願意接受你的說法。
如何提出難以啟齒的問題?
要直接問出「請問貴公司的加班時間有多長?」實在讓我們有點為難,對吧?雖然我們都希望能夠很自然的問出來,但現實情況卻辦不到。在面試時要提出自己真正想知道的問題,是非常困難的。
「在面試時問自己在意的事情,好像會被認為工作意願不高,所以不敢問⋯⋯」我經常聽到這樣的顧慮。經歷過多次面試,我終於找到了提出難以啟齒的問題時的要訣,那就是「先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面試官認為你工作意願不高之前,就先宣告「我將以這樣的想法(意圖)來提問」。如此一來,就不會讓面試官覺得你只是想問問題而已,而是「因為對工作有具體的想法,所以才提出實際問題」。讓我來介紹幾個具體範例吧!
加班時間都多久呢?
我擅長思考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自己的想法),團隊的加班時間是否因人而異?旺季大約在什麼時候?(核心問題)
人際關係如何?
我希望能夠盡快融入工作環境(自己的想法),能否告訴我所屬團隊的男女比例,以及工作的氛圍如何?您認為怎樣的人比較容易融入團隊呢?在貴公司表現出色的員工,通常都是怎樣的人?(核心問題)
容易請特休嗎?
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可以讓我更有效率的投入工作(自己的想法),請問除了旺季之外,大家能否依自己的時間來安排休假?(核心問題)
就像這樣,我先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提問,面試官就不會露出不悅的神情,回答問題的機率也大幅增加了。
要在面試時看清一切是很困難的。而且,也很少有公司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但是,在入職前了解與不了解細節條件、工作氛圍,兩者間的差異非常大。透過這樣的提問,你就可以降低合不來的風險。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我只是放棄完美工作,年薪就提高了》

《我只是放棄完美工作,年薪就提高了:沒有專業技能、沒自信、又不想那麼努力, 如何找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
作者:小向田路(Komutaro)
譯者:黃立萍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26
作者簡介
小向田路( Komutaro)
應屆畢業後在一家穩定的優質企業工作,工作表現差強人意。後來因為組織變動,每天閒得發慌,只能上網亂逛。
之後,她以「能夠舒適愜意的工作」為目標,前後一共經歷了4次轉職。走過無業和在家兼職等非傳統職涯之路,她在三十多歲時來到第三次轉職,年薪增加了350萬日圓。她在Instagram上分享關於轉職和工作方式的內容,深獲網友共鳴,目前有八萬多名粉絲追蹤支持(2024年11月數據)。
Instagram @komu.taro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