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職過的大型傳統製造業工廠有2個(規模超過500人),過去做產業輔導工作的時候,接觸的工廠最起碼也超過20家(中小企業為主)。在這些工廠當中,一定會觀察到一個共同現象,就是有部分年資超過20年的老前輩不太會用電腦。
有些像是用螳螂拳在敲鍵盤,或是寫手稿請工讀生打字。誇張一點的,像是廠級主管不擅長使用資訊設備,即便導入ERP系統,所有流程還是紙本和系統並行。主管的系統操作,全部委給他指派的人代理執行。
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傳統產業的這些人也太沒競爭力,他們要做一個星期的事情,我大概一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後來有了年歲、看了這幾年世界局勢劇變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錯了。高科技產業之所以沒有這個問題,是因為這些產業本來就是因為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普及,才出現的產業。相關從業人員本來就是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員,同時也是這些設備的開發者,所以「數位化轉型」對他們的衝擊不大。
可是其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就相對需要長的陣痛期,所以我也才能觀察到傳統產業中,不適應「數位化轉型」產生的後遺症。甚至有些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會針對這些員工推出優退方案。
觀察到這個現象,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未來你的工作,可能不是自己選擇退休,而是「被退休」。
你這輩子要面臨幾次產業轉型?
無論你現在幾歲,未來世界變化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產業和工作型態的轉變頻率也會越來越高。
90年代因為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普及,迎來數位化的轉型。之前政府推行的「工業4.0」或是「智慧製造」政策,就是奠基在這個基礎上。
不過有很多傳統產業,連從「類比控制系統」轉換成「數位控制系統」都還沒轉過去,更別提要如何迎頭趕上工業4.0政策了。
在我出社會那年,正好是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事件引起全球金融風暴的那年。當時美國市場崩盤,許多高科技產業開始放無薪假,台灣也差不多是那一年進入薪資停滯、物價通膨的時代。
也是那一年,智慧型手機成為手機產業熱點,中國也趁此崛起。因為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的普及。於是在疫情3年期間(2020~2022年),工作型態開始轉換,遠距工作成新時代潮流。同樣的,傳統製造業也同樣在這波被迫轉型的期間,產生許多不適應。
假如下一波衝擊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普及,勢必對於仰賴人力的傳統製造業,造成更大的影響。在科技演變帶來的產業與工作型態快速變遷,無法適應的人,可能在過程中「被退休」而登出原有的職場環境。
為越來越長的餘命做好準備
就觀察到的現況與推論結果,我認為除了在職期間針對環境變化,精進工作能力的「適應力」之外,還需要幾件事情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1.被退休後可以持續的工作或技能。
2.創造被動收入。
3.增進身體健康。
最難也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
在完成上述的準備之前,我覺得最難、最重要的前提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也不見得好好認識過自己,一生都在能力範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平平淡淡的就過完一生。
不過,既然你點進這篇文章,我相信你不是這樣的人。
認識自己之後,你會清楚的知道你喜歡什麼?對什麼有熱情?覺得做什麼對你來說具有意義?完成哪些事情讓你和社會有更深的連結?
如果你此生有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而你被俗世耽誤了,那麼「被退休」之後就是去完成這件事情的最好時機。
同時這件事情能夠帶來一些收入就更好了。
假設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就趁著現在思考,「你即將重新認識的那個自己,內心真正渴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從這樣的思考找到充足的內在動機,再一次創造你生命的意義。
1.培養未來無可取代的能力
當然,未來我們可能還會面對好幾次產業轉型,究竟能不能屬於「成功適應」的那一群,就需要一點運氣。雖然沒有辦法具體指出未來有哪些職業,倒是可以指出2個無法被機器人淘汰的核心能力。
第一種是「邏輯推演」的能力。
我有一個學長,是個從商學院考上台大機械研究所的神人。有一次我問他:「學長,你覺得未來要做什麼職業比較能生存?」
他說:「不知道,不過你一定要學『證明』。」
「蛤?要證明什麼?證明我自己嗎?」
「不是啦,就是推導數學,證明結果的『證明』。因為連最基本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都比你好,電腦一秒的運算能力更是你的幾億倍。可是電腦面對問題時,不能證明為什麼這個結果是對的。所以人類要贏過電腦,唯一的機會就是『證明』。」
從那次的對話我理解到,無論AI學習能力再強,機器手臂的操作再精準,也需要人類給予初始的演算邏輯。
另外一種能力是「創作」。
雖然我們討論到商業行為時,通常都會說「市場」,但市場說穿了就是「消費的人群」。所以最終我們要面對的市場,就是人群,或是由不同人群組成的社會。
而人類作為一種情緒性動物,最容易衝動消費的就是「情緒上的共感」。創作就是表達難以言說的複雜情緒。
可能有人會說「AI畫的畫作都可以比賽得獎了」。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一下,AI得的獎是因為表現出精彩的技術,還是因為表達出複雜的情緒?我相信大多是因為表現出精彩的技術。
舉例來說,寫作、繪畫、攝影、製作音樂,都是藝術創作形式的一種。即使AI也能做這件事,但是它沒辦法幫你表達情緒,並且透過這樣的表達和社會(或者說市場)產生共感。
所以如果你能夠擠出一些空閒時間,我非常推薦去學一種或好幾種創作的形式。
2.創造被動收入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要好好執行很困難(我如果是股海明燈,最有可能是逆指標的那種)。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投資分析的頻道或專題,會這麼熱門。
簡單的說,就是用一部份的資金去擁有你看好的公司,成為老闆的老闆,讓其他人為你賺錢。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個人賺錢總是沒有一群人接力著賺錢持久。
不過還是要考慮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記得投資有賺有賠,下好離手,見好就收。
3.增進健康
健康包含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
心理層面我覺得重要的是要「情緒穩定」,避免焦慮、憂鬱、暴怒⋯⋯等突如其來的情緒失控,對於生活和工作都很重要。放任情緒暴走,比較容易產生「隧道效應」,讓人思考窄化,做不出有正面效益的決策。
這個部分,我自己親身測試,覺得練習「冥想」是有幫助的。我做的練習很簡單,準備睡覺剛躺在床上的時候,閉上眼睛、專心數自己的呼吸,從1數到10。數到10之後再從1開始數,如果發現自己數過頭了,或是有一些想法漂過腦海,就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那些漂過腦海的想法,就觀察它,並且接受它的存在,不抗拒,也不追隨。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最起碼會睡得比較好。
生理層面的健康則是要「避免失能」,這邊很推薦何立安博士的《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
避免肌肉流失而導致身體活動能力不足,是避免失能的第一步。換句話說,健康的具體特徵也可以說是「腦袋清楚,行動自如」。當然,保持運動的習慣也有助於情緒穩定,避免憂鬱。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讀一讀《想死不如健身》。
最後,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開始打造理想的生活,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本文經「方格子直送計畫」合作轉載,原文:當你的未來是「被退休」,要怎麼避免?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