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加坡建國60週年,政府以「SG60」為名,隆重推出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最受全國百姓期待的,無疑是「SG60消費券」(SG60 CDC Vouchers)。
所有年滿21歲的新加坡公民,都可獲得新幣600元(約新台幣1萬3940元)的SG60消費券;年滿60歲的公民,還能額外獲得200元。
艾倫的新加坡同事Anson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他和太太Maggie有2個孩子,一個已經出社會,一個在念碩士班。那天中午,我們在茶水間聊起SG60的事,他略帶驕傲的說:「今年政府發放3輪消費券,替我家省了不少生活費。」
艾倫不是公民,沒有權利享受這等好處,趕緊問Anson,不是只有建國60周年的消費券嗎?其他2輪是什麼消費券?
Anson說,除了SG60這一筆,2025年新加坡公民還分2波獲得常態性的消費券(CDC Vouchers)。加上SG60,今年總共發放3次:
1.1月:根據2024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的保障計畫增強版,21歲及以上的公民每一戶可領取300新元(約新台幣6970元)。
2.5月:根據2025年財政預算案,所有新加坡家庭可獲得800新元(約新台幣1萬8580元)的鄰里消費券(CDC Vouchers),以支持日常開支。800元分2次發放,2025年5月發放500新元,2026年1月將發放300新元。
3.7月(SG60特別版):因應建國60周年活動,21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可獲600新元的SG60消費券;60歲以上的公民長者額外獲得200新元,總計800新元。
以Anson一家為例,夫妻和小孩都已經成年,還有父母2位長者,今年有機會領到高達4800新元(約新台幣11萬1400元)的消費券。這項補助對於小康之家來說不無小補!
新加坡消費券限制使用範圍,不能拿來買麥當勞
這麼龐大的發放作業,要怎麼領取呢?艾倫進一步請教Anson,原來政府將所有這些消費券都整合在CDC Vouchers網站,只需用新加坡數位身分證Singpass登入認證,即可領取。
消費券可在所有接受CDC的商家使用,政府在規劃消費券時,也頗有巧思。新加坡政府將消費券分為2類:
- 可用於參與活動的鄰里商家和小販店。通常是政府組屋(HDB)樓下的食閣或商店,吃的用的都有。
- 可用於參與活動的超市。新加坡大多數超市都參與了這項計畫,讓民眾可以採買日常生活所需的食材及用品。
這樣分類,艾倫認為有2層好處。首先,保障新加坡公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其次,能照顧鄰里間的小型商家,帶動小型經濟體,讓錢真正流入社區而不是大財團。
比如大型連鎖的餐廳麥當勞,或購物中心、百貨的商家,都不能使用消費券。再者,消費券也不能拿來購買樂透彩券,不能替車輛加油,也不能購買酒類及紙菸。
Anson說,他通常會拿消費券買熟食中心的晚餐,或讓太太到樓下雜貨店買雞蛋、豆腐及蔬菜。他還觀察到,這幾波消費券發放後,樓下老伯的麵攤生意明顯變好,鄰里商店的交易也變熱絡了。
用氣候消費券買家電,一毛錢也沒花到
Anson告訴艾倫,今年的好康還不只這些,2025年還有「Climate Vouchers」(氣候消費券)。
新加坡政府於2020年11月28日啟動氣候友善家庭計畫(Climate Friendly Households Programme),是由國家能源局和公用事業局聯合發起的倡議,目的是鼓勵家庭重視節能,減少能源和水的消耗,期望長遠能節省水電費。
2024年4月15日,這項計劃升級、惠及更多家庭,並提供更多節能產品供家庭選擇。所有住政府組屋的家庭可申請300新元(約新台幣6970元)的氣候券。
自2025年4月15日起,更加碼100新元。同時升級版的計畫也終於發放給居住在私人公寓及住宅的新加坡公民家庭,嘉惠所有家庭。
換句話說,符合條件的建屋局和私人公寓住宅,每戶可以領取總價值400新元(約新台幣9290元)的氣候消費券。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可在150多家參與活動的零售商(超過500家門市)購買節能省水的家用產品。
Anson家的吸頂風扇已經使用多年,屆臨汰換,趁各品牌都打著氣候消費券補助的促銷,直接換了一個原價450新元、打折後299新元的,用消費券購買一毛錢也沒花到。
根據賣場的統計,使用氣候消費券來購買冰箱和洗衣機的占最多數,也算是這類白色家電的一波更換潮。
消費券是政策智慧的試金石
2025年除了新加坡發放消費券之外,亞洲也有其他國家宣布類似的補助機制。例如,南韓政府推出新一波的惠民消費券計畫,除了因應美國關稅調整的衝擊,也試圖活絡疫情後尚未恢復的社區經濟。
日本則規劃在2025年底前,對特定收入區間的家庭發放現金,作為應對通膨與少子化政策的一環。
台灣近期也宣布,將在2025年10月底前普發新台幣1萬元現金給全民。雖然行政過程仍在進行中,但民眾無不翹首以待。
艾倫身為時事觀察者,自然理解,補助從來不是政府「好心」的簡單決定。背後牽涉到一整盤的盤算,例如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消費力的刺激,甚至政治民意的短中長期反應。
如何在照顧民生的同時,不掏空國庫?如何讓補助不只是「撒錢」,而是帶動轉型的起點?這些,都一再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艾倫的同事Anson說了一句話:「消費券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它讓我們覺得政府還在關心我們的生活。」這句話也令我深思許久。
也許,這正是所有補助政策背後最難量化、卻最真實的價值,讓人們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感受到被看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