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不是用來追趕,而是用來預見。決策者的底層思維,究竟是什麼?商周推出全新影音節目《MEGA TALK》,這次,我們對談的對象,是「宏國建設第三代、五感十築執行長林柏源。
在追求效率與數字的時代,一種無法被量化、卻深刻影響決策的價值正悄然崛起—情緒價值。林柏源的家族曾打造台灣精神地標「台北101大樓」。如今38歲的他,操盤宏國旗下最高端品牌「五感十築」,負責超過百億的建築開發案。但他要做的,不只是延續家族榮光,而是回應時代的新命題:當身心健康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家,該如何從財務價格轉向情緒價值?
後疫情時代情緒價值崛起
家不再只是資產 更要使人「安放身心」
郭奕伶問(下簡稱問):柏源,我看你剛進門就一直在花園裡東張西望四處觀察,你在觀察什麼?
林柏源答(下簡稱答):一進門我就被奕伶姊的家吸引。滿園花卉、銅雕藝術、清新的空氣、壯闊的山景,這裡讓人完全放鬆。從市區開上山的過程裡,我腦中的工作思緒隨著風景變化而漸漸消散。進到這裡的瞬間,真的有「回家」的感覺。這樣的狀態,其實正是我們五感十築在提倡的健康建築。
根據全球健康研究所(GWI)報告,健康地產市場規模從2022年的近四千億美元,預估2027年將達九千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7.4%。健康,正成為房地產的核心價值。
問:我懂。其實我是學經濟的,我很相信所有的決策都是要有取捨 。我 38 歲當商周總編輯,後來當執行長,決策很複雜,壓力也很大 。我需要一個空間可以釋放我的壓力,然後重新「滿血復活」回到上班的場域 。
所以這個空間還有這個氛圍,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 。我也知道其實山上的房子不太會漲價,市區漲很多了,其實山上不太漲 。但是對我來說,現在的價值遠遠大於以後房子上漲的價格,因為當下我覺得我活得好,對我來說比較重要 。
答:您的經驗其實是現代人的縮影。城市裡的壓力無處釋放,我們想做的,就是在城市中創造「可安放情緒的空間」。在我眼裡,建築不只是結構,更是一種情緒的回應。
不談地段、價格 花兩年造三本書
要人反思何謂「理想生活」
問:我很好奇你們那套給客戶的三本書。第一次看到建商不給格局圖,而是給書。你們花多久做的?
答:兩年半。一般建商可能一個月就做完,但我們希望用書的形式,喚醒人們對生活的想像。第一本叫〈非家之家〉,我們請四位設計師自由發揮,只給平面圖,不設限制。第二本〈舊城新市〉談地方依附,因為生活圈其實也是家的延伸。
問:第三本我翻開竟然是空白的?
答:對,那本是空白的。我們希望客戶看完前兩本後,能自己描繪心目中的「非家之家」。真正的家,應該由居住者的生活去填滿,而不是由建商定義。
問:所以你們理想的客戶是什麼樣的人?
答:愛自己的人。
問:愛自己?這三個字聽起來簡單,卻很難做到。
答:很多人以為「愛自己」是高端生活的特權,但其實它是一種自我覺察。愛自己不一定要有金錢的餘裕,有時只需要時間的餘裕。真正的價值,不在房子多貴,而在於它能否讓你活出理想中的自己。
理想中的住所能使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五感十築致力找回人的心靈平衡
問:那你們怎麼把這個理念落實到建築裡?
答:我們從「五感」出發。視覺上引入自然光線;聽覺上強化隔音;嗅覺上設置新風系統;觸覺上選用天然材質;味覺上則從廚房設計出發,讓料理成為享受。這就是五感十築的精神——讓家成為能滋養身心的所在。
問:在AI與資訊爆炸的時代,你覺得這趨勢會持續嗎?
答:我相信會。邱吉爾說過:「我們塑造建築,然後建築塑造我們。」現在的人一天要做過去八天的事,更需要回到內在傾聽。當健康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家的價值已從財務價格轉為情緒價值。那份平靜,比任何投資報酬率都珍貴。
情緒價值的崛起,不只是房地產的轉型,更是時代對「何謂美好生活」的重新定義。五感十築要做的,是用建築,讓人重新學會安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