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美國著名保守派經濟學家。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並在華府著名的智庫城市研究所任職。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一種根據收入統計資料常見的警訊是:美國中產階級的規模正在縮小,社會上很可能只剩下一小部分富人及大量的窮人。但中產階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最簡單的統計錯覺之一,就是把中產階級定義為某個固定的收入區間(例如年收入4萬到6萬美元),然後算出多年來那個區間內共有多少人。如果選擇的區間位於收入統計分布的中間,只要收入分配的中點不變,那可能就是個有效的定義。
但是,誠如前述,儘管很多人竭盡所能想以統計資料顯示收入看似停滯不前,但實際上,多年來美國人的收入一直在成長。
「中產階級萎縮」是定義偏差
隨著這些年收入的統計分布向右移動,那個收入範圍(原本位於分布的中央)內的人數減少了。換句話說,在一個收入水準不斷提高的國家,當「中產階級」的定義固定不變,中產階級的人數就會減少。
這兩張圖顯示,收入明明普遍增加了,媒體與政界卻不斷大肆抨擊中產階級的萎縮——意指圖上a與b兩條垂直線之間的人數減少了。
我們以上圖代表原始的收入分配,把a與b兩條線之間的收入定義為「中產階級」的收入:
收入中位數增加時,a和b之間這個之前被定義為「中產階級」的固定收入階層人數減少了,但這並不代表中產階級消失了。
儘管這種謬誤很簡單,但那些理應了解個中原因(或確實了解)的人,卻把這個現象描述得駭人聽聞。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就曾說:
幾乎以任何標準來衡量,如今中產階級的人數都比1973年少⋯⋯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美國夢已步入歧途,下一代的生活會比上一代更糟。
言下之意是說,統計的收入分布已經往左移;但實際上所有的證據都顯示,收入分布是往右移。不過,克魯曼教授不是唯一提到中產階級萎縮的人。多年來,同樣的主題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等知名報章雜誌上一再出現。
用實質收入數據驗證:各階層均向上提升
另一個導致長時間(尤其長達一個世代)的收入比較變得更為複雜的原因是:通貨膨脹會使人進入更高的收入階層,但他們的實質購買力或生活水準並未提升。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比較實質收入(亦即經過通膨調整後的貨幣收入)。
實質收入的資料顯示,收入分配確實向右移動了,也就是說,實質收入增加了,而不止是貨幣收入增加。
例如,截至2007年,略高於一半(50.3%)的美國家戶收入超過5萬美元。相較之下,1967年略高於三分之一(33.7%)的家戶,有同樣購買力的收入。
此外,1967年,那三分之一的家戶中,大部分家戶(占所有家戶的20.6%)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2007年擁有5萬~7萬4999美元的收入。不過,2007年,更多人集中在這個收入範圍的頂部,而不是底部。
2007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人,比收入介於5萬~7萬4999美元的人還多。事實上,整個收入分配都往右移了,無論是低收入戶還是高收入戶。
1967年,18.3%家戶的貨幣收入購買力,還不及2007年的1萬5000美元。但2007年收入那麼少的家戶比例已經降至13.2%。所以,「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說法完全錯了。
收入上漲時,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大家的財力都增加了。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謬誤與真相》
《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進步派的美好謊言【軟精裝典藏版】》
作者: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感電出版
出版日期:2024/05/29
作者簡介
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
1930年生,年逾90高齡,至今仍是美國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觀點深受西方國家學界與群眾歡迎。美國知名歷史學家約翰遜(Paul Johnson)將索威爾視為「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
索威爾作為經濟學大師,也是出色的政治評論家,在社會學和哲學方面都有獨到見解,尤其是他反對社會主義,以及透過保守主義的論點擊破自由主義的缺陷。在右派知識分子當中,索威爾非裔美國人的身分看起來格外醒目。
他出生在北卡羅萊納州,父親在他出生前去世、母親要扶養四個兄姐而無力承擔,索威爾被姨婆和表親收養,並在紐約度過他的少年時光,學業表現優秀的他卻因經濟問題被迫中學輟學;為了生活他做過各式工作,甚至還參加過布魯克林道奇隊(現在的洛杉磯道奇)的選拔,顛沛流離的早年生活讓索威爾深刻體會社會底層的樣貌,但這無礙於後來的他成為一名保守主義學者,反而更能體察社會的根本問題。
韓戰期間受美軍徵召入伍,加入海軍陸戰隊,擔任隨軍攝影師。索威爾是一個努力上進的人,退伍後半工半讀,在霍華德大學夜間部的優異表現,受到推薦錄取了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時獲得極優等(Magna Cum Laude)的拉丁榮譽學位。接著一路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
取得學位後投入教職,前後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布蘭戴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並曾在華府著名的智庫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任職;1980年起擔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至今。
1970年代起,索威爾出版大量著作啟發社會大眾,甚至受到美國政府的關注,曾被雷根總統延攬入閣,然而他婉拒出任華府官職。即便如此,近半個世紀,索威爾仍持續發揮他的影響力,在1990年獲得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頒發之法蘭西斯.鮑伊爾獎,並於2002年得到美國國家人文獎章,肯定他在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術領域的成就。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