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天,F1早已演變為全球娛樂產業的重要一環。F1賽車從一項歐洲的小眾運動,轉型為跨國市場現象,這過程在《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Joshua Robinson與Jonathan Clegg合著的《The Formula》中有著深入解析。
該書重現這場長達數十年的轉型進程:從一級方程式集團老闆伯尼・埃克萊斯頓(Bernard Ecclestone)的強人領導,到車隊老闆間的權力鬥爭,再由母公司自由媒體(Liberty Media)推動的數位轉型與北美擴張策略,每一步都精準的將F1打造為全球成長最快的運動品牌之一。
F1既是汽車科技創新的測試場,也是一項不斷變化的商業實驗。車隊工程師對速度優勢的持續追求,使創意與制度在衝突中共生,形成今日F1技術與話題並重的特質。
從科林・查普曼(Colin Chapma)發明單體式車架與地面效應(編按:利用流體力學提升車輛的抓地力),到1968年一級方程式集團引進菸草贊助開啟商業時代,每個關鍵轉折都說明:F1是文化與商業高速碰撞的場域。
不需懂F1賽車科技,也能成粉絲
隨著F1成功打入長期封閉的美國市場,才真正成為全球主流娛樂。Netflix 原創紀錄片《F1:飆速求生》功不可沒,這部劇集將F1包裝成充滿戲劇張力的角色故事,讓更多觀眾即使不了解輪胎策略與空氣力學,也能深陷其中。
這是一套經過縝密設計的全球擴張公式。《The Formula》更進一步提出F1已進入「後運動時代」的新觀點——觀眾不需要理解換輪胎的策略或空氣力學,也能成為鐵粉。
如今觀眾追隨的是角色與敘事,而非單純的賽車與積分。路易斯・漢彌爾頓(Lewis Hamilton)不只是車手,更是文化符號。F1已從競速轉化為內容產業,並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市場中開闢出無法複製的成長軌跡。
F1電影邁向高峰
剛上映的《F1電影》堪稱這波文化浪潮的高峰。由《捍衛戰士:獨行俠》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Joseph Kosinski)與製片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攜手打造,電影融合真實賽事場景與好萊塢敘事結構,為F1粉絲獻上極具臨場感的視覺體驗。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退役車手桑尼・海耶斯(Sonny Hayes),與新秀約書亞・皮爾斯(Joseph Pierce)搭檔,為虛構車隊APXGP奮戰,劇情節奏宛如賽車版《捍衛戰士》。
電影在影像上力求真實,透過實景拍攝、IMAX攝影機等技術,並安排演員接受駕駛訓練。劇情卻完全虛構,包括中年車手重返賽道勝出、刻意撞車策略、後段班車隊奇蹟奪冠等橋段,皆脫離現實。這種矛盾突顯一個問題:在娛樂優先的時代,「真實」是否還有價值?
即使電影在票房與主流評價表現亮眼,F1在圈內的評價卻出現分歧。專業車迷批評片中美化作弊、忽視技術細節,並將女性角色功能化。但不可否認,《F1電影》成功以最娛樂化的方式,將F1帶入全球大眾視野。
內容產製的成效與隱憂
《The Formula》、《F1:飆速求生》與《F1電影》看似風格迥異,實則構成一場精準節奏與策略明確的跨媒體佈局:《Formula》提供深度脈絡與商業思維,《F1:飆速求生》、《F1電影》則以情感與敘事補全輪廓,共同建構出今日F1的品牌整體印象。
透過現實與戲劇,建立一套層層堆疊的內容金字塔,從Netflix紀錄片吸引粉絲,書籍補充賽車知識,電影引發潮流話題,可說是全球運動品牌行銷的典範。
然而,在這套成功模型仍有風險。所謂「真實性落差」(Authenticity Gap),意指觀眾對F1的預期與實際比賽內容有落差。若敘事與現實差異日益擴大,將是一級方程式集團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為避免這種風險,F1可考慮以更多敘事支線觸及不同觀眾族群,例如:聚焦歷史對戰的紀錄片、強調財務與工程的劇情影集、具互動性的模擬遊戲。
同時,賽事轉播應採分層策略,分別滿足技術愛好者與主流觀眾的需求。若能有效整合這些內容層次,F1將有機會建立涵蓋運動、娛樂、科技與文化的全球生態圈,也將為其商業價值帶來進一步成長空間。
如今F1已不再局限於車輛和賽車場,而是延伸至串流平台、電影院,將更仰賴內容產製、品牌操作與跨界合作。這套行銷模式亦成為內容策略的現代教科書。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