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資深銀行家,在FB有超過3.8萬人追蹤,曾在北京、美國、香港生活超過2000天,現與家人居住在新加坡。他在《商業周刊》獨家分享一系列星國觀察,從教育制度到就業環境、從生活日常到經濟地位,讓讀者看見真實的獅城。
提到新加坡,台灣人的既定第一印象往往是「很小、很有錢、政府很有效率」。這3個「標籤」就事實陳述上沒有錯,但多數人不清楚的是,它們之間是共生關係。
因為小,政府效能可以傳遞得很快;因為國家富裕,政府更有資源優化行政系統,使效率又更高。
等等,有錢是怎麼來的?難道因為政府有效率,國家就會變有錢嗎?難道是因為國土面積小,所以新加坡就可以比鄰近的馬來西亞、印尼更富裕?
如果撇除富裕這個條件,小又有效率的狀態很可能都要崩潰:不只無法維持政府效能,甚至要維持「國家」的主體性都不容易。
天然資源趨近於零的新加坡,到底是如何致富的呢?
已經有非常多資訊與專業研究探討新加坡的發跡史,我提供一個親身的經歷,來剖析新加坡一部分的「致富關鍵」;這個累積國家財富的途徑,也與政府部門有密切相關。
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國家門面的姿態,帶著新創走向國際
眾所周知,新加坡國立大學(後簡稱NUS,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不僅僅是超級名校,也可以視為新加坡國際教育領域的門面。但較少人知道的是,NUS在新創輔導方面也是箇中好手。
將學術及教育資源挹注於新創企業,並且透過綿密的校友網絡提拔後進人才,這種「大學孵化新創」模式並不罕見,台大創創中心、交大天使投資,也都有這類型的新創輔導。
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有一個獨門絕活是:由代表新加坡門面的NUS帶領新創走向國際。
1.招攬全球菁英學生,增加國際熟悉度
相比於台大或交大,NUS學生來自各國的比例更高、更分散。能招攬到來自世界的菁英,背後當然有NUS長期的努力與經營,像是積極參與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等大學國際排名,提升國際能見度。
或是加入「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全球大學校長論壇」(GULF)等,並長期與哈佛、牛津等名校互動,都能增加歐美學生對NUS的「熟悉度」。
2.簡化申請流程,接納多元國際學歷
NUS也持續推動簡化申請入學流程,提升國際學生申請NUS的意願,也允許多種國際學歷(如IB、A-Level、SAT)申請,讓國際學生可以更廣泛的被NUS接納。
近年,NUS甚至推動彈性入學條件與早期錄取制度(Early Admission),向海外菁英學生示好。
3.搭配東南亞巡迴,分階段投資
不僅是在招生方面努力,NUS更會帶著輔導的新創團隊「走出去」。
NUS除了提供研究資源以外,也比照一般商業加速器或創投,提供獲選的新創企業資金。但這筆種子資金的發放方式,體現出NUS及新加坡政府對自身定位深刻的理解。
我輔導的其中一間新創公司,創辦人為台灣人,他們入選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加速器計畫,並取得NUS提供的新幣10萬元種子輪投資。
但這筆資金不是說給就給,僅會先注資新幣5萬元,接著新創公司必須向其他創投或機構投資人募得等額的5萬元後,NUS才會再發放剩餘的經費。
在新創公司募資的過程中,NUS不會置之不理,反而會積極的帶它們去東南亞「巡迴演出」,協助新創企業完成募資任務。
三重效益:提高能見度、連結投資資源、強化國家品牌
NUS的做法會帶來3個好處:
首先,新創企業在巡迴募資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在東南亞各國的能見度。即便最後沒有募到錢,也能拓展商業發展(Business Development)機會。
其次,若新創企業真的被海外企業投資了,勢必會增加這些海外企業與新加坡的連結。我就曾聽聞某個金融科技(Fintech)新創被泰國大型集團投資後,此大型集團即挹注許多資源協助該新創發展。海外企業投入的商業資源,最終受益的還是新加坡。
最後,在巡迴募資的過程中,也能持續強化新加坡國立大學這塊招牌。參與募資巡演的人,都會深深記住NUS提供的協助,以及在跨境募資上的積極度。
再透過口耳相傳,讓東南亞諸國的創業者對於「去新加坡創業」充滿嚮往,持續強化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新創中心的地位。
台灣、新加坡在商業文化上有著根本差異
相較之下,我長期與參與的台大創創、交大天使投資加速計畫,多半著重在「提供技術或商業方面的專業」,或是「提供與產業及校友的資源」,但在「帶著新創出去募資」這點,卻是鮮有所聞。
這似乎也鏡射出台星2國在商業文化的根本差異:台灣企業多半專注於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精進技術、拉開與競爭者之間的技術差距;但新加坡從政府機關、教育機構到創業者,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在思考、籌備著如何「走出去」。
終究,新加坡不是「流著奶與蜜」的天選富庶之地,「積極出海」成為新加坡新創圈血液裡的基因。
雖然新加坡位處麻六甲海峽的關鍵位置,但星國之所以能成為各國新創的匯聚之地,除了英語系統及法治程度外,不可忽視的,是政府到學術單位都在積極拓展,才奠定起東南亞創新樞紐的地位。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