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病」,雖非正式醫學名稱,但在日本社會廣為人知,尤其常見於每年4月新學年度與新會計年度過後。4月適應新環境後,接著迎來5月初的黃金週長假,但許多人在假期結束後卻出現情緒低落、意欲減退、身心倦怠等症狀,這種現象俗稱為五月病。
發生五月病的核心因素是對新環境適應不良產生的心理與生理反應,在臨床上與「適應障礙」或「情緒障礙」高度相關。
五月病一詞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的東京大學,原指考上大學的新生因達成目標出現虛無感,以及新環境產生的無力狀態。隨著時代演變,五月病的對象已從大學生擴展至學生族群與社會人士,顯示此現象與日本社會制度「4月轉換」的壓力緊密相關。
在新冠疫情期間,五月病的發生率曾一度下降,但隨著社交與工作型態回歸正常,這類不適應問題也再次浮現。混合辦公模式的推行,以及重新適應人際互動所帶來的新挑戰,使五月病表現更為複雜。如今,五月病不僅困擾某些族群,更成為衡量社會整體適應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五月病的3大成因
五月病的形成主因可歸結為:環境變動、心理壓力與生活習慣3大類。
首先,每年4月是日本學校與企業的新週期,進學、就職、轉職、搬遷等情況集中發生在這個時間點,導致全民普遍面對適應壓力。雖然黃金週假期提供短暫喘息,但長假過後反而更易造成心理負擔,形成「釋放→重壓」的循環,進而誘發身心症狀。
其次,心理壓力也有深遠影響。多數人對新環境抱有理想期待,例如與同事相處融洽、工作順利、生活如意,但這種現實與期待的落差,卻可能引發無力感與自我否定。尤其完美主義者、責任感強者或壓力內化者,更易陷入焦慮與憂鬱情緒。
此外,生活作息不規律也會削弱壓力調節力,如睡眠不足、營養不均、運動量減少,進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疲倦、失眠等症狀,形成惡性循環。雖然疫情期間的遠距工作曾一度減輕人際壓力,但進入後疫情時代後,「再適應期」反而成為新的壓力來源。
誰容易得五月病?
傳統上,五月病被視為新生與新進員工的問題,但近年來的調查顯示,許多有工作經驗者也深受其苦。2022年一項調查指出,35%受訪者自認曾經歷五月病,其中30~40歲族群的比例甚至高於20歲族群;任職滿3年以上者中,也有61%表示有類似經驗,顯示五月病不只是「新手焦慮」,更是普遍性的「變化疲勞症候群」。
在性格層面,真誠、負責、追求完美、內向、過度在意他人看法以及自我要求高的人,屬於高風險族群。這些被正面評價的特質,在高壓環境中反而成為壓力源。當這些人無法達成標準,或難以對外求助時,極易陷入心理低潮,甚至行為退縮。
五月病的症狀有哪些?
五月病症狀涵蓋心理、身體與行為3面向。
心理層面常見憂鬱、無力、焦慮、易怒、自我否定等;身體層面包括倦怠、頭痛、胃痛、失眠等。
行為層面可能出現遲到、缺勤、逃避社交、不修邊幅或過度飲酒等現象。這些症狀雖不屬重病,但若持續超過2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患者傾向壓抑情緒,外人難以察覺。因此,家人、同事與主管需具敏感度,留意情緒低落、表現改變等徵兆,及早給予關心與支持。
如何預防五月病?
五月病的預防與處置,需從個人、職場與社會3層次同步著手:
個人層面:維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有助穩定自律神經與情緒;透過寫日記、深呼吸、感恩練習或正向自我對話,有效紓解內在壓力。
學習調整對自我與環境的期待,允許犯錯、慢慢適應;建立支持系統,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坦誠溝通,有助減少孤立感;必要時應主動尋求心理諮詢與精神醫療協助。
職場層面:企業應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建構包容文化,鼓勵員工適時請假與放鬆。主管應主動觀察並與部屬溝通,適時提供情感支持;設立諮詢窗口、推動彈性工時與工作負荷調整,也是具體可行的策略。
社會層面:學校與政府應積極推廣心理健康教育,去除心理就醫污名,完善學校輔導、職場安全機制與健保制度,建立更穩固的支持體系,幫助人們順利度過轉換期。
值得強調的是,五月病不代表個人脆弱。因此,當身邊親友出現疑似五月病症狀時,建立信任與支持的環境,才能給予幫助與支持,進一步提升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韌性。
五月病暴露日本人不懂休息的困境
過去日本黃金週假期通常有5到7天,但2019年因應德仁皇太子即位並更改年號,連假延長至罕見的10天。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天,日本媒體在東京金融重鎮丸之內進行街頭訪問,發現不少上班族反而比平時更顯疲態。這使得「長假到底是福利,還是另一種壓力來源?」成了當時媒體熱議的焦點。
有民調機構針對2019年黃金週期間的休假安排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會將10天假期分成3個階段:
- 前3天:積極外出旅遊或參加各類活動。
- 中間2天:與親友熱鬧慶祝改年號。
- 最後5天:幾乎無規劃,選擇在家耍廢、哪裡也不想去。
這樣的休假模式,讓原本難得的10天假期漸漸變得乏味,甚至導致收假後工作情緒低落、士氣滑落。這也凸顯出,當日本職場呼籲推動勞動制度改革之際,上班族也需要學會如何真正放鬆,善用休假,才不致讓長假變成新的壓力來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