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由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未能守住參議院過半席次,僅取得47席,遠低於改選前的66席,被視為自民黨歷史性的失敗。

這項結果不僅讓執政聯盟失去立法主導權,更標誌著日本再次進入「扭曲國會」時代:眾議院與參議院由不同政黨主導,將嚴重牽制政府施政效率。

儘管選前民調曾預測自民黨可能僅能獲得40席上下,日本首相暨自民黨總裁石破茂也私下坦言,「45席即為不錯的結果」,最終結果獲得47席,雖勉強守住底線,卻無法掩蓋執政聯盟的全面潰敗。

選舉結果也透露出選民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自民黨雖然保住部分席次,主要仍仰賴高齡選民支持。但隨著世代更迭,高齡選民比例將逐漸萎縮,意味著自民黨的未來選戰將更加艱難。

年輕族群的支持度變化是一記警鐘:他們選擇投票給參政黨、日本保守黨等新興政黨,反映年輕世代對傳統政治勢力的不滿已積累到臨界點。

安倍晉三執政時期,自民黨能橫掃選戰的秘訣,正是他成功整合了保守與年輕2大票源,如今石破茂政權顯然無法重現這項策略。

石破茂會下台嗎?

選舉結果出爐後,石破茂雖堅稱將繼續執政,但黨內風向明顯動搖。自民黨黨規第六條規定,如果過半數國會議員與都道府縣代表聯署,即可啟動總裁改選(罷免)程序。該條款雖自2002年設立以來從未被啟動,但在此次挫敗後,已有多位議員在投票日當晚討論啟動罷免機制的可能性。這場內部風暴若真正發生,勢將撼動自民黨的權力結構,並為未來政治方向投下變數。

在潛在接班人選中,自民黨內出現2條明確路線分歧。一派擁戴右派主張,推舉如高市早苗等強硬派人物,藉以奪回流失的保守選民支持,並可能尋求與參政黨、日本保守黨合作。

另一派則偏向中間派,認為應推舉如小泉進次郎等較溫和的政治人物,以便爭取更廣泛的國會支持、恢復政府穩定性。

不論採取何種路線,新任總裁未來還需面對國會首相指名選舉的考驗,能否順利成為首相並推動政策,仍是未知數。

同時,雖然在野黨陣營在本次選舉中有所斬獲,卻難以形塑足以取代執政聯盟的穩定聯合勢力。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會與國民民主黨3大勢力,在意識形態與政策方針上存有明顯歧見,整合成聯盟的機會渺茫。

在這樣的情勢下,即使自民黨失利,執政聯盟仍可能保有部分政策主導權,但執行力將大幅削弱。

「扭曲國會」將出現什麼問題?

「扭曲國會」的實際影響已開始顯現。過去就曾發生眾議院通過的《汽油暫定稅率廢止》法案,在參議院遭到否決,使得中央政府必須自行承擔龐大的支出成本,未來這類立法困境將會更加頻繁出現。

即便自民黨試圖透過談判推動政策,勢必仍會遭遇冗長的協商過程,使施政效率大打折扣。日本的重大議題如社會保障改革、能源政策、外交安全戰略等,恐怕都將會被政治角力掣肘,陷入遲滯狀態。

3年後會進行新一輪的參議院議員改選,關注重點是6年前自民黨大勝時所獲得的75席,是否能夠保住?如果屆時再度失利,自民黨將面臨更嚴重的政治危機,甚至可能被迫尋求更廣泛的跨黨派合作,組建多黨聯合政府,以維持基本施政能力。

日本政局會怎麼發展?

日本政治正處於十字路口。執政聯盟失去過半優勢、內部鬥爭浮上檯面、在野黨難以整合,這些現象交織出一幅高度不穩定的未來政治圖景。

對於民眾而言,最大的疑問並非哪一黨執政,而是國會是否還能產出對人民有益的具體成果。隨著國際局勢瞬息萬變,日本在外交、安全與經濟政策上的回應能力將備受考驗,而國內政治若無法有效運作,勢將拖累整體國家競爭力。

這也使得日本必須重新審視政治制度與政黨運作的邏輯。政黨若無法在理念與民意之間取得平衡,將不再具備治理國家的正當性與效能。

政治人物亦需具備跨越派系的溝通能力與妥協精神,否則在「扭曲國會」的困境中,不論誰主政,皆難以推動實質改革。

未來3年將是關鍵觀察期,自民黨能否完成內部整合、在野陣營能否突破重重矛盾,將決定日本是否能走出政治迷霧、迎來新的穩定期。

延伸閱讀:日本參議院選舉》自民黨大敗,代表什麼?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