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投資生涯早期就學到一句格言:「靠水晶球生活的人,注定要吃碎玻璃」。這句話讓我銘記至今,因為它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被驗證為真理。我知道,我取得的成功,多半不是因為我知道了什麼,而是因為我懂得如何應對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我會先解釋一下我對未來預測的基本方法論。
未來趨勢預測
在我投資生涯的早期,我就將決策方法建立在洞察市場與經濟運行的因果關係之上。我觀察到,這些因果關係彼此交互作用,推動著萬事萬物的發生,就像一部永動機,隨著時間推進,帶動一切事物的發展。觀察這部永動機驅動歷史演進的方式,讓我確信一切事物(除了量子世界之外)都有命定軌跡。因此,倘若我們能建立一個完美的模型,將所有因果關係都納入考量,我們幾乎就可以精準地預測未來。我認為,阻礙這種完美預測的唯一障礙,就是我們對因果動態的理解與建立模型的能力,而我相信,借助人工智慧,我們將更接近實現這一目標。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看問題,他們認為未來是不可知的,命運也不存在。我認為,這種觀點基本上是錯誤的,而且我相信,隨著可供我們利用的認知工具越來越普及,那些尋找、掌握並運用工具的人更能看出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我的職涯中,我透過構建人工智慧專家決策系統,去描繪這些因果動態而獲致成功;在未來,無論是我也好,還是其他人也罷,將透過生成式AI、可解釋AI等更先進的形式來建立模型。
但我要說清楚,擁有一個幾乎能完美呈現既定未來景象的模型固然很好,但我並不期望我的模型能達到那種程度。因此我的目標只是打造一個粗略、但能快速進化的模型,讓我比起競爭對手以及沒有這個模型的我更有優勢即可。我發現這個方法成效卓著,是因為儘管未來存在大量高度不確定的變數相互作用,要實現精確(甚至接近精確)的預測目前仍不可能,但仍有許多事情(比如死亡、稅收、個人生命週期、人口結構變化、DNA與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無數其他因果關係等)是相對可知的,這個模型也能作為預判大趨勢的良好指標。我特別關注那些不可持續的重大狀況,並秉持物極必反的規則去布局。我押注/投資的哲學,就是盡可能了解這些相對可知事物的恆久有效且普遍適用的因果關係,並將這些理解轉化為預判事態發展的範本/模型。
因為先有「因」,才有「果」,只要我比競爭對手更透徹理解這些因果關係,就能更精準預判情勢發展,從而在投資賽局中獲得優勢。我把這套方法論納入經過回測的市場定位系統,可作為我的投資決策依據,非常有價值。我會持續比對情勢演變與投資表現是否符合我的預期,當結果與預期不符時,便進行歸因分析並優化決策系統。我所採用的電腦專家系統,其設計初衷就是像我一樣做出決策,只是它們比我做得更好,因為它們能夠同步且快速地處理海量資料,這是我們人腦所不能及的。
身為全球宏觀投資者,我用這種獨特的方式進行投資決策已屢獲佳績,但我的錯誤率依然很高,從未百分之百預測正確(至少仍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市場的預期不符)。因為我知道,只要有一次重大誤判或一連串失誤,就可能讓我出局,所以我對風險極度敏感,因此建立了嚴密的風險控制機制。我的風控之道在於分散投資那些優質的風險性標的,而不是迴避風險押注。對我而言,「投資聖杯」是找到並做出15個或更多卓越且互不相關的投資標的。
在我5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有大約35年都遵循這套方法論。我對投資的熱愛絲毫未減,不過現在我更想把我的經驗傳承下去,而不是自己獨享。當然,大家都可以來評判這些經驗的價值,但我從自己的經驗來看,它的確非常有價值。我藉由押注在本書前面提到的因果關係(包含短期與長期債務週期、政治週期、自然災害以及人類技術創新之間的關係)累積了不少財富。這些關係不僅合乎邏輯,而且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都有跡可循。即便仍存在大量關鍵未知因素與不確定性,我確信它們始終是驅動歷史發展最強大、最根本的力量。
我們該如何面對?
總結我最初的觀點,我所不知道的遠比我所知道的還要多。我在2025年3月初寫下這些文字時,我們正處於極度不確定的時刻。這是因為川普政府剛剛上任40天,而他試圖改變貨幣政策、美國政治和地緣政治秩序的大動作才剛剛開始。
同時,我也知道,無論我們看到什麼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將會以類似的方式、基於類似的原因發生,就像它們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時一樣,儘管會有當代的獨特樣貌。因此,在我看來,現有秩序的演變仍將遵循我的分析範本推進,即基於歷史規律與五大力量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
展望未來幾年,我認為,即便技術突飛猛進,恐怕也難以抵消其他力量帶來的逆風。這個判斷是源自對1985年以來數位/電腦/網路發展的觀察,也參考了鐵路、蒸汽機、電力、航空等重大發明在其他四股力量轉為負向時期的表現。我將這些案例做為參考,思考未來30年AI、機器人、量子運算、生物技術等新技術將帶來的變化,並問自己這些先進技術的提升對生產力產生了什麼影響。
更具體地說,當前技術革命對市場與經濟的影響力將是過去30年的150%,根據我的評估,就對市場和經濟狀況的影響而言,這將使當今的技術革命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次。但我粗略的計算也顯示,單靠技術突破不足以抵消債務危機、內部衝突、外部衝突、氣候變遷和人口結構等逆風。同樣有趣的是,當我回顧其他高創造力的時期,如工業革命和1920年代,我發現,當大週期的其他力量轉為負向時,新技術對生產力的提振效果往往會被壓制。因此,在我看來,未來最關鍵的變數在於,人類能否妥善駕馭其他四股力量。
我相信接下來的5到10年將是所有主要秩序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刻,從現在走到那時,感覺會像是穿越時空隧道,來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世界。許多如今風光無限的國家、企業和個人將跌落神壇,而那些處於衰落地位的將會崛起。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與行為模式將會非常不同,這些變化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我也知道,在面對這一系列情況時,因應之道有高下之分,而最好的方法是根據機率來行動,好好分散風險,並堅持穩健的基本面。就最理想的投資地區而言,我認為是那些在基本面做得好的國家,也就是說,那些能夠提供良好教育,使人民具備技能、文明素養,並且能夠讓他們在一個充滿巨大機會的環境中發揮生產力的國家;那些收入大於支出,從而擁有健全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的國家;那些國內秩序井然而非混亂失序的國家;那些捲入國際戰爭風險較低的國家;那些遭受自然災害破壞性影響風險較低的國家;以及那些最能從技術變革中受益的國家。在這些因素中,擁有優質的人力資源最為重要。
正如我之前所解釋的●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是最大也最重要的力量。如果人們能共同面對問題和機會,專注於為整體追求最好的結果而不是互相對抗,那麼就很可能取得最好的結果。舉例來說,在上一章中提到,政府領導人其實有能力妥善管理國家債務與貨幣——比如美國若能將其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將大大降低政府債務市場/經濟危機的風險。同理,國內和國際秩序、自然災害以及革命性新技術的管理,如果掌權者能夠通力合作,結果將會更好。
遺憾的是,客觀研判當前局勢,我得出的結論是,實現互利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現實情況是,推動大週期走到今天的事件,已經在各派系中留下強烈的信念,認為對立派的人正在傷害他們,而今必須不惜代價對抗到底。而對立陣營同樣秉持著「不惜代價取勝」的信念。歷史告訴我們,極端派系對立終將招致毀滅。
希望這個局面能讓人們感到擔憂,並激勵他們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改善現狀,這讓我想到了最後一個原則:●假如你不擔心,那就要擔心了。假如你會擔心,那就不用擔心了。那是因為對可能會出錯的事保持警惕,會提供一種保護,對會出錯的事毫不擔心,則會使你無所防備。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好的原則,為即將到來充滿挑戰的時刻做好準備。
☛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橋水基金應對大週期的原則》好評熱賣中:博客來、誠品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橋水基金應對大週期的原則》
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
譯者:唐傑克、陳世杰、鍾玉玨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
出版日期:2025/10/02
作者簡介
瑞.達利歐Ray Dalio
瑞.達利歐從事全球宏觀投資已逾五十年。1975年,他在自己的兩房公寓創立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經過四十多年的經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成功的避險基金,根據《財星》雜誌的評選,名列美國第五大私人企業。
達利歐生長在長島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12歲時開始投資。在職涯中,他成為知名作家與演說家,並擔任政策制訂者者的顧問。《時代》週刊也將他評為「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因為他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和改變行業的思維方式,《經理人》和《連線》雜誌稱他為「投資界的賈伯斯」。他還被《富比士》評為美國五十位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
2017年,他決定用一系列書籍和影片來傳承他成功背後的原則。他的第一本書《原則:生活和工作》是《紐約時報》暢銷冠軍和亞馬遜年度商業書冠軍,全球銷量超過500萬本,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2021年出版的《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同樣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行列,全球銷量突破100萬冊。此外,達利歐製作了一系列的30分鐘YouTube影片《經濟機器如何運作》、《成功的原則》和《變化中的世界秩序》總觀看次數已超過2.5億次,他於2018年出版的《大債危機》一書同樣受到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和投資人的好評。
在這本最新著作《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中,達利歐首次公開其獨創分析架構,闡述他提出「大債週期」最终階段的運作方式,並揭示這些階段如何推動「完整大週期」的發展,從而引導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貨幣體制、政治格局與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化。
責任編輯:高郁捷
核稿編輯:張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