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有艘住宅型郵輪Villa Vie Odyssey啟航,預計將用15年巡訪147個國家、425個城市,船上設施如短期觀光郵輪般完善。

媒體報導,有位77歲的退休老師賣掉她的房子,花了台幣372萬元租下這艘住宅型郵輪的一間艙房,展開長達15年的環球旅行。期間每個月還要支付台幣8萬多元,包含飲食、網路、醫療照護與客房服務。

目前郵輪有500位長期居民,多為旅遊愛好者,能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會對這種新型態的退休選擇,或對另類養生村感到心動。雖然15年有點長,不過現在的網路與視訊如此方便,即便長時間飄盪在海上、遊走在各地港口,仍不至於與原本的朋友失去聯繫,反而可能會與老朋友相約在異國景點喝下午茶。

現在陸續退休的人大多屬於嬰兒潮世代,跟人類過往的歷史相比,這群銀髮族具有以下4大特徵:

  1. 人口基數龐大。
  2. 受過基本教育。
  3. 身體相對健康有活力。
  4. 累積一些財富並擁有固定的退休收入。

量大質變,企業當然會爭相為這群有錢有閒的龐大族群打造更多元的消費選擇。

花15年環遊世界對熱愛旅行的人也許具有吸引力,但難免會有歸屬感連根拔起的顧慮,其實市面上也有許多較短行程的郵輪可供選擇。

除此之外,對於不喜歡飄盪海上的人而言,現在也有短期移居各地小鎮的旅行計畫,像是唸大學學分班,邊讀書、邊探索學校附近的城鎮。這種模式不僅吸引人,費用也相較負擔得起。

選擇住在喜歡的小鎮民宿幾週,換個地方生活,重新找回日常節奏,這也是值得一試的生活方式。 

選擇一個理想的移居城市

如同電影《金盞花大酒店》描述幾位不同工作背景的英國人移居到印度的故事一般,樂齡人士退休後移居,已是世界的潮流。許多來自西歐國家的有錢人,領著退休金,移居到生活費較低的南歐地區。就連日本,透過地方政府協助從都市移居到鄉下的人數,每年多達2萬多人。

移居經驗有成功也有失敗,主要關鍵在於是否能適應當地生活,最好先去試住一段時間,觀察自己是否能適應當地的氣候、交通與生活條件,尤其是醫療資源和人際互動。如果可以負擔的話,多試幾個地方,作為比較與備案。

最重要的是,先想清楚移居之後要做什麼?期望的生活重心是什麼?移居的地方是否能夠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

換個地方住,往往是希望能給人生帶來更豐富的感受與學習機會,而不是逃避現在生活的煩惱或困境。許多人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想正視問題的根源,搬去哪裡,結果也難以改變。

理想的退休居住環境是什麼?

年輕時為了工作或孩子的教育考量,許多人不得不往都市移動,但當這2個需求消失後,人們就會開始想像理想的住家環境是什麼。

這或許是許多人嚮往田園生活的原因吧?因為自然已從城市的居住空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擁擠的陌生人,因此,許多人開始嚮往回歸自然、注重人際連結的生活。

我們必須如同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一樣覺悟:「人直接面對自然的時代,可能已永遠過去了。」所以,我們也只能在現有的都市裡建構出幸福城市。

大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希望居住的地方是:「住在所愛的人附近,有迷人的自然景致,許多書和音樂,離劇院不遠。」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要求比較簡單:「我想像的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我所想像的幸福都市是一個友善、文化多元、生活步調較慢的地方,因此這個城市要留下許多富含人情味的公共空間,例如街角的小公園、騎樓、人行道與咖啡館,讓人可以隨時駐足。

這座城市也應該是個文化空間,能留下過去的歷史,讓我們的記憶得以延續。最重要的,一個讓人覺得美好的城市,必須充滿生命力。因此,若建築中能保留植物與生物的空間,才是符合人性的環境。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曾說:「普遍來說,人們都不太喜歡他們所處的年代,總認為他們活在一個糟糕的時間點,因為現實是最難搞的,連高更都想搬到大溪地生活,如果我搬到麻州的葡萄園或是巴黎?我會過得快樂一點嗎?這是永遠存在的大哉問。而真相就是:我們永遠在給自己找麻煩。於是,這些人試著到新地點生活。但就算這麼做,還是無法改變什麼。」

唯有擁有「此時」就是最好的時刻,「此地」就是最好的地方的信心時,移居生活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與平安。

*本文獲「李偉文」授權轉載,原文:住宅型郵輪為退休規劃多一種選擇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