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暴躁的央行總裁如今變身為『加拿大隊長』」《經濟學人》如此形容剛出爐的加拿大新總理。
2025年4月28日,加拿大自由黨上演一場近乎不可能的逆轉勝。原本民調落後的他們,最終在政治素人馬克·卡尼(Mark Carney)帶領下翻盤,自由黨也第四次連任總理。
某種程度上,加拿大人這次選擇的不是一名傳統政治人物,而是一位「消防隊長」。從金融海嘯、英國脫歐到疫情,卡尼這位加拿大與英國前央行總裁,上場後都成功讓雇主安渡危機。
卡尼走的不是典型政客的路徑。他出生於加拿大西北方小鎮,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士與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紐約時報》形容除了家人和妻子外,「卡尼最愛的兩件事是加拿大和冰上曲棍球。」由於冰球技術優異,他還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
但真正鍛鍊他的,是在跨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13年。
救火人生第一幕:金鴻海嘯
帶領加拿大成G7復甦最快經濟體
在那段時間,他駐點過倫敦、紐約、東京與多倫多等全球金融中樞,參與過新興市場債務危機與主權資產評估等專案。他建立了一個橫跨歐美亞的財經人脈圈,也深刻理解了市場情緒如何在幾小時內點燃全球風暴。
正因如此,2008年金融海嘯襲來時,加拿大政府將這個「圈內人」任命為央行總裁。他臨危受命,不到一年內推出降息與購債雙管齊下的政策組合,使加拿大成為G7中復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不只海嘯期間流失的就業機會迅速恢復,通膨也穩定維持在2%的央行目標。《經濟學人》甚至讚譽在卡尼帶領下,加拿大銀行體系為「全球最穩健之一」。
英國脫歐之際,他再次被推上前線。
救火人生第二幕:英國脫歐
守住流動性,緩解經濟衝擊
2013年,卡尼成為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首位外籍總裁,三年後英國脫歐公投,市場劇烈震盪,他24小時內即啟動緊急計畫,準備高達2500億英鎊的流動性工具;隨後更降息至0.25%。
《衛報》(The Guardian)稱他對局勢表現「絕對冷靜」(absolutely serene),並讚英格蘭銀行的作為「及時、全面且具體」。BBC也指出,他的作法成功「支持、緩衝並幫助經濟調整」。
救火人生第三幕:新冠疫情
備齊完整工具應對GDP重挫
三年後,風暴再度降臨。2020年2月,卡尼在沙烏地阿拉伯參加其任內最後一場G20財長會議。當時新冠病毒剛露頭,但多數國際領袖尚未重視。卡尼卻敏銳察覺異常,返國後即撥電話給流行病學權威彼得·皮奧特(Peter Piot)——這位曾對抗伊波拉的專家警告:疫情可能奪走英國25萬條人命。
他知道英格蘭銀行無權決定封城,但卻有責任「讓經濟為災難做準備」。他召集經濟學者建模、推估若封鎖,GDP可能瞬間重挫10%。實際跌幅後來是20%。但政策早已備齊。他設計了全新流動性工具,並在卸任前,把這些應對計畫完整交給繼任者。
三場危機、三次救火。這次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關稅戰,他又被加拿大人民指派上場第四次救火。
救火人生第四幕:對川普強硬!
能在關稅戰中找出美、加雙邊最佳利益?
2025年加拿大大選。由於前總理杜魯多施政不力,國內通膨高漲、民眾生活成本大增,自由黨原本民調低迷。
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從對加拿大課關稅,到鼓吹「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反川情緒迅速在加拿大蔓延。
雖然對手保守黨領袖博勵治也批評川普,但他風格激進、缺乏國際聲望,反而讓選民擔心他是另一種版本的民粹領袖。
自由黨則推出卡尼,《華爾街日報》形容,卡尼在每個方面都是川普的反面:他理性、奉行全球主義、自由派、還身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使。這些反川特質,使得選民不再計較自由黨帶來的國內生活不如意,而是用選票把這位「加拿大隊長」推上台。
正如國策院資深顧問羅致政所言:「川普之亂最大的贏家是加拿大自由黨,這激發了加拿大的民族主義。」
卡尼勝選後,已經明言「加拿大和美國的傳統關係已經結束。」過去加拿大對美國百依百順。然而在卡尼任內,這種情況恐將不復見。
川普上任後,立刻對加拿大課關稅,當時還是代理總理的卡尼,宣佈對等報復,安大略省還對美國三個州停止供電,川普暴跳如雷。後來美、加官員會談後各退一步,這充份顯示了卡尼的強硬立場。
加拿大77%的商品都出口到美國。這項貿易提供了加國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約佔所有就業機會10%。美國可說是加拿大最大金主。當其他經濟體面對川普威脅,大多選擇息事寧人談判,卡尼卻公開硬槓。
這種「不跪」態度讓一些加國民眾的民族主義獲得滿足,不過也有不同看法。
《經濟學人》引述加國一位民眾道斯(Allan Dawes)說法,加拿大經濟效率低落,各省之間貿易壁壘充斥,基礎建設項目要花幾十年才能獲得批准。川普的關稅談判有助讓加拿大自由化提昇效率,「考慮到川普掌管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用手指戳他的眼睛真是太愚蠢了。」
雖然看法分歧,加國主流民意已做出選擇,他們決定讓卡尼上場正面迎戰川普。曾三次在危機救火的卡尼,在這第四次考驗裡,如何在加國高漲的民族主義,以及與美國的經濟利益間取得平衡?恐怕是這位60歲的前哈佛大學冰球選手最大挑戰。
核稿編輯:楊少強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