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普推動關稅政策,主要目的是希望振興美國製造,卻造成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
全世界講到生產製造,很難有國家能超越中國,包括台灣在內。中國企業如比亞迪、華為、小米等,近年來持續推進產品布局,並強化在地製造體系。
過去5年來,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從電池製造商轉型為電動車品牌,2023年第四季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比亞迪的策略包含垂直整合、快速拓展產品線與市場,以及應用智能駕駛與技術創新。
小米以手機起家,但只花3年就造出電動車。從2021年3月宣布投入,2024年3月就推出SU7,大幅縮短了傳統汽車的開發週期。
華為則是另一例。自2018年遭川普政府制裁後,雖經歷困境,但逐步建立自主技術體系,試圖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不僅推出軟硬整合系統「鴻蒙」,近期也發表新一代晶片「昇騰910」,據說功能不遜於輝達H100。
中國市場對輝達至關重要,最近川普宣布禁止輝達為中國設計的H20晶片出口,輝達為此提列55億美元損失;但黃仁勳立刻飛往北京,和中國高層和上海市市長見面。黃仁勳表示,中國AI實力並不落後美國,並認為華為是非常厲害的競爭對手。
中國市場對輝達依然關鍵。近期川普宣布禁止輝達H20晶片出口至中國,輝達因此提列55億美元損失。黃仁勳隨後訪中,並公開表示中國AI實力不容小覷、華為是最厲害的科技公司之一。
未來,全球供應鏈可能分化為「中國製造」與「非中國製造」2大系統。台灣在「非紅供應鏈」中有一定機會,除了半導體之外,也包含網通、無人機與資安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台商不應過度期待「美國製造」代表已功脫中。台灣政府提出協助美國成為AI中心,但川普的核心訴求仍是將製造帶回美國本土。台灣一定要保留關鍵技術與能量,以維持在全球製造中的戰略角色。
中國製造是世界未來,美國製造是川普的夢想,而台灣的未來,是要在夾縫中找到自身定位與利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