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日本熊本的黑川溫泉,雖然擁有優質泉質,卻因地處熊本縣東北角、交通不便,加上九州本身已有像是阿蘇、別府等知名溫泉,長年乏人問津。黑川溫泉後來轉型成功,為許多欲推動地方觀光的業者帶來重要啟示:要做好地方觀光,不能只讓單一業者或少數人獲利,而是結合多方意見、持續交流,才能打造出優質的觀光景點。
偏鄉地理的限制與溫泉發展的困境
黑川溫泉如今被譽為日本代表性的溫泉觀光地,以自然風景、獨創的「入湯手形」制度及風格多樣的露天風呂聞名。早在江戶時代中期,黑川就被當地人視為療傷溫泉,亦曾作為江戶官吏的休憩場所。
然而,黑川溫泉的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1961年,當地成立了黑川溫泉觀光旅館協同組合,曾提出「露天風呂集聚之地」構想,但觀光人潮未見起色。
雖然在1964年「山並公路」開通後短暫帶來人潮,卻未形成長期效益。當時旅館仍以團客與宴席菜為主要營收來源,光靠交通與自然資源,難以維繫觀光區永續發展。儘管泉質優良,黑川卻缺乏市場差異化與清晰品牌,難以與其他知名溫泉競爭。
真正的轉捩點出現在1970年代。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一批在都市歷練後返鄉的「二、三代」年輕經營者相繼接班。他們帶回嶄新的經營理念與市場觀念,打破舊有封閉架構,為黑川注入創新能量。他們重塑「露天風呂之里」構想,並在各旅館打造富個性的露天風呂,強調與自然共存,恰巧也迎合當時「秘境溫泉」的風潮。
新世代經營者帶來的觀光革新
在黑川溫泉的復興過程中,「山之宿 新明館」第三代經營者後藤哲也是不可忽視的關鍵人物。他堅信現代旅客追求的是「療癒」,於是全力打造一個遠離都市喧囂、讓身心能安放的泡湯環境。
後藤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親手鑿出的「洞窟風呂」。他用鑿子與鐵鎚,歷時10年打造的岩窟浴場,不僅成為新明館的招牌,也讓黑川溫泉脫穎而出。他亦在旅館周邊親手種植櫟樹、山毛櫸、馬醉木等雜木,營造出自然風景,讓旅客彷彿置身鄉野。
後藤不只用心打造自家旅館的品牌,也樂於分享經驗,帶動整體景觀與魅力升級。他倡導各旅館在露天風呂周邊種植雜木,營造自然風貌。
然而,黑川溫泉的轉型並非僅靠後藤一個人的努力。1986年,黑川溫泉觀光旅館協同組合完成改組,設立「招牌組」、「環境組」與「企劃宣傳組」,明確分工、整合資源,強化整體品牌識別。
「招牌組」拆除了當時約200個旅館的廣告招牌,改以黑色為基調設計統一招牌;「環境組」負責透過種植與修剪植栽來美化街景,營造出更接近自然的溫泉氛圍;「企劃宣傳組」推出「入湯手形」,讓旅客憑券暢遊3家不同旅館的露天風呂,成功建立品牌印象,並推動整體商圈的聯合行銷。
這些改革背後,來自業者「不求各自獲利,而是地區共榮」的共識。1994年,黑川溫泉觀光旅館協同組合更進一步提出《活路開拓願景》,制定「黑川溫泉一旅館」的構想,當作組織共同遵循的方針。
該理念視整條溫泉街為一座大型旅館,各旅館是獨立客房,小徑則是相互連通的走廊,四周自然即為共同庭園。這樣的空間想像,與當時媒體吹起的「秘湯」風潮相互呼應,進一步提升黑川溫泉的能見度。
除了設施升級,新一代經營者也重新思考溫泉觀光的本質,重視的不只是泡湯體驗,而是一種心靈療癒與遠離日常的沉浸感。這些努力成功帶領黑川擺脫無人聞問的困境,奠定後續全面振興的基礎。
黑川溫泉能夠躍升為全國知名景點,與1986年推出的「入湯手形」制度密不可分。當初是為了解決2間旅館無法參與聯合行銷的困境,借鏡長野野澤溫泉的湯巡制度,推出以當地小國杉製作的「入湯手形」,讓旅客可任選3家旅館泡湯。
手形發行量從1986年的數千張,成長至2002年突破21萬張,不僅顯著帶動地方經濟,也讓相關收益再投入到基礎設施與景觀維護上。這讓黑川溫泉逐步擺脫對政府補助的依賴,實現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
不只賺錢,也重視永續發展
隨著黑川人氣高漲,也迎來新的挑戰。2000年代初,一日遊團客大量湧入,影響住宿旅客的靜謐體驗與服務品質。2004年,黑川溫泉觀光旅館協同組合決定停止販售手形給一日遊團客,以維護服務品質。
如今,主導黑川旅館發展的是第三代的青年經營者。他們在延續既有理念的同時,也創設了「黑川塾」的人才培育機制,強化旅館間的經驗交流,打造共同價值觀。此外,還透過「地區堆肥專案」、「阿蘇赤牛循環計畫」等社區行動,也將「黑川溫泉一旅館」的理念延伸至農業與自然保育領域,進一步實踐在地共生與永續發展。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