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黎世報》一篇介紹台灣無人機產業的文章寫道,憑藉「無中國產零件」的供應鏈賣點,台灣在軍用與安全無人機市場上迅速崛起 。

無人機「去紅化」變台灣最大機會

這篇題為《台灣的無人機產業正向中國發起挑戰》的文章寫道:

台灣無人機的最重要賣點是:這些無人機及其零件都不是來自中國的,而民主國家也越來越看重這一點,無人機需被用於安全敏感領域時尤為如此。這其中包括軍方的偵察、攻擊無人機,警用無人機,以及電信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安保無人機等等。

西方國家擔心,中國產無人機可能會向中國回傳數據,也擔心發生危機時,中國會遠程關閉無人機,除此之外,北京還隨時都可以切斷系統和零組件的供應。有鑑於此,幾乎每天都在遭受北京威脅的台灣政府要求供貨商們,確保他們提供的無人機不含任何中國產零件,提出了打造所謂『非紅供應鏈』的呼籲。

對台灣自身而言,『非紅』事關生存大計;對國際市場來說,『非紅』則成了台灣產品最有利的競爭優勢。但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畢竟以大疆為首的中國無人機產業,不僅主導了全球私人用無人機市場,同時也在電機、電池、飛行操控系統等領域佔據著領先地位。

上週舉行的台灣規模最大的軍工產品展會『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期間,台灣無人機生態系統的多姿多彩得到了充分展示。從手掌大小的迷你無人機,到可以裝運數十公斤負荷的四旋翼無人機、撞擊目標後立刻起爆的自殺式無人機,再到雙翼寬達十余米的大型偵察機。從水上或水下作業的無人艇,到能走、能爬和能跑的陸上系統,可謂應有盡有。」

《新蘇黎世報》的報導寫道, 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產出的產品,有些來自傳統的軍工企業,但也有越來越多的非軍工企業加入了行業競爭。畢竟,台灣的國防預算增長極其迅猛,將從2025年的GDP佔比3.3%,增長至2030年的5%。

台灣無人機產業最強後盾:代工力

指望這些小企業有朝一日將產量提升至上千和上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正如台灣智庫「民主、社會與新興科技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Socie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的專家方凱茜(Cathy Fang)所說:台灣經濟就是靠代工廠發展壯大起來的。代工廠有能力為跨國品牌完成大規模生產。

台灣知名度最高的代工廠就是富士康,這家企業的代工產品包括蘋果手機。鑑於富士康已同中國有盤根錯節的聯系,因此,由這家企業在台灣來生產大量軍用無人機顯然不現實,但台灣還有許多其他OEM 代工廠可以將本地開發商的樣機轉化為低成本、大規模的量產產品。

無人機市場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只有批量生產才可以縮小與中國無人機的價格差距。

但是,台灣真能建立起一條完全不含中國產零件的無人機供應鏈嗎?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這必須確保來自第三國的供應商也不從中國進貨。在當今世界相互交織的複雜供應鏈體系下,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方凱茜認為,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稀土磁體和電池陽極,在這些領域,中國佔據著壟斷地位。不過,日本等民主國家也正在努力打造替代方案。方凱茜表示,台灣應當押注於此,並成為未來西方國家無人機與零件的重要供貨商。至於能否像半導體產業那樣形成領先地位,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德語媒體:台灣的無人機產業希望挑戰中國的霸主地位

責任編輯:林易萱